晚報制圖鄔思蓓
歲末臨近,不少大齡單身男女在父母催促下也加快腳步,爭取能帶另一半回家過年。為拓寬交友圈,剩男剩女們開始求助于第三方中介機構,其中婚戀交友網站和專業婚戀機構是吸收大部分待嫁男女的兩大主戰場。但在這兩大戰場戰斗過的男女青年卻表示,“人頭費”年年攀升,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花費了大把金錢。
近日一則婚戀狀況調查稱接近八成的受訪單身女性認為男性月收入4000元以上才配談戀愛,且單身男女青年們的“脫光賬”也是越來越高,甚至不少人表示為了相親或者戀愛的消費要占他們收入的三成以上。
【讀者自述】
資深光棍
5年相親路,4萬雪花銀
韓先生,33歲,本科,“鳳凰男”的典型代表。雖然感情經歷不算豐富,但相親經歷倒也不少。用他的話說,為盡早“脫光”,前幾年高峰期幾乎每個月都有幾天是在相親的路上,近幾年心灰了,相親的熱情才淡了不少。他給記者粗略數了一下:從2008年初開始踏上相親之路,五年時間相親了至少50多次,對象有醫生、護士、教師、銀行職員、公司白領、地產中介等五花八門,花費約4萬元。
“相親之路,說白了就是一條花錢的路。”韓先生說,這幾年,親戚、同事、同學都幫忙介紹對象,自己也在各家網站找對象,“每次出去吃飯,不是在私房菜館就是在西餐廳,吃完飯之后要陪著對方逛街,看到對方喜歡的衣服,要積極主動地遞上銀行卡,逛街累了要陪著去喝咖啡下午茶,相親一次花掉四五百元算是少的。 ”
由于經驗不足,第一年花費最多。當時年輕氣盛講派頭,每次都對人“太真心”。記得第一個女朋友見面前打電話聊得很投緣,于是第一次見面就給對方送了一條4000多元的項鏈,但不到2個月就因性格不合分手了。之后他越學越“乖”,也總結出一套相親經驗:即第一次見面只約下午,這樣咖啡館或甜品店坐坐,頂多花費100元。如果聊得好,繼續晚上吃飯看電影,如果聊得不好,當機立斷絕不勉強,減少“出血點”。
“相親之前,以為自己有工作有文憑還有相貌,應該很容易找到一個愿意嫁給自己的女孩子。但誰知道女孩子一聽說是沒房沒車的鳳凰男,就把我淘汰出局了。”韓先生說,他每次都滿懷希望而去,每次也都是滿載失望而歸。
相親50多次,不管是吃飯還是喝咖啡,每一次都是自己掏錢,絕不敢提AA。一旦進入戀愛期,少不了吃飯、買禮物、KTV唱歌、甚至外出旅游,那花錢就更多了。經過多年戰斗總結,他發現看電影是能被大多數女孩接受的最便宜的約會方式。 “人們都說百元一場電影太貴,而我卻發現對于約會花費來說,看電影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選擇。一場電影前后加起來花費近3小時,刷很多家銀行信用卡都能享受5折優惠,也就是說100元可以打發一下午或一晚上,如果這三小時去逛街,成百上千的支出都有可能,風險太不可控。 ”
大齡剩女
不惜血本“包裝”自己
算起相親成本,男士喊冤,而剩女們為了把自己盡早“嫁出去”也是花下了血本。
方敏,30歲,名校本科,就職于某事業單位。自從大學畢業踏上工作崗位后就將結婚看作是下一個“事業目標”,前幾年在父母的張羅下頻繁相親,后幾年開始轉戰各大婚戀交友網站尋找“目標”,5年來約會不下三四十次。
說起戀愛花費,方敏坦言,作為女性雖然不用承擔太多的見面開銷,但花掉的包裝費、渠道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女為悅己者容,每一次相親前都要盡力包裝自己。買漂亮的衣服、配合適的手提包、鞋子、裝飾品,還得購置化妝品,提前兩小時去吹個頭發,有時候還得打車趕去約會,這些加起來平攤到每月,至少一兩千元。 ”
此外,進入熱戀期后,也不能處處讓男方買單,女方也得有適度花銷。比如你請吃飯我請唱歌,你請看電影我請看話劇,加上送禮物等禮尚往來,每月少則支出千把元。方敏說,有一次說好請男生看話劇,話劇院每天早上有10張50元的特價票,為了省錢,她特地一大早八點去排隊搶票。還有一次,男朋友過生日,她為他買了一部手機,花了4000多元。不過最終兩人因性格不合而分手。
2009年后,方敏開始關注各類交友網站和婚介機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