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門應當迅速介入調查,第一時間將調查結果公之于眾,避免更多的猜測和質疑
近日,河北獻縣一男嬰死在了當地婦幼保健院的保溫箱里。而給他體驗人生的時間,不過短短3天。
據媒體報道,在男嬰被放進保溫箱的第二天,醫院突然停電,嬰兒斷氧受寒,又缺乏醫護人員的有效看護。醫院在停電5個小時后才采取應急發電措施。之后醫院雖進行了搶救,卻未能挽回這個幼小的生命。
母親十月懷胎,誕下的嬰兒卻因為一次停電事故離世,這起令人唏噓的事件引發諸多疑問。
為什么醫院不在停電之后立即啟動應急發電程序,而要拖延5個小時?在明知男嬰體質虛弱且醫院停電的情況下,為什么醫護人員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面對家長的質疑,醫生或許很委屈,醫院或許有隱情,人們期待積極而專業的回應。遺憾的是,醫院并未選擇直面這些問題。
當孩子的家長跟院方交涉時,相關負責人表示“醫院的條件就這樣”,拒絕向家長提供孩子住院期間的病例、護理記錄,也不愿意再進一步與家長溝通。這種消極回避的態度很容易讓人感覺醫院“心里發虛”。
在醫院選擇回避和沉默時,作為主管部門的獻縣衛生局,就應盡快啟動調查,迅速介入并及時通報調查結果。若不能充分發揮監管職能,第一時間向公眾解疑釋惑,必然會帶來社會上更多的猜測和謠言,給孩子的家人乃至整個社會造成第二次傷害。
一個幼小的生命因為非正常因素而逝去,包括孩子的家長在內,公眾都有權利知曉這其中是否存在某種失職和不作為,提醒當事醫院和當地衛生部門:盡早展開調查,及時公開結果,給公眾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