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彭翠琳
單眼皮“變”成雙眼皮、鼻子也“長”高了……為找到一份好工作,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三年級男生曾凡(化名)花費上萬元整容,他認為“變臉”后可掃除一切求職障礙。
為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少大學生不惜在自己臉上“動刀”。來自協和醫院的統計顯示,目前整容大軍中,大學生占了三成。
找工作一定要有好外貌嗎?記者調查發現,多數用人單位并非“外貌協會”。專家提醒,大學生對自己有準確定位、盡早規劃職業道路,才是最關鍵的。
【案例】
武大男碩士花萬元“變臉”
24歲的曾凡是武漢大學研三男生,正當同學們忙著投簡歷、跑招聘會時,他卻“消失”了兩個星期。本月初,曾凡回到學校,同學們發現他單眼皮“雙”了、鼻梁也“長”高了。
原來他去北京一家醫院做了整容手術,手術費花了差不多1萬元,加上路費、食宿費,他不僅花完了全年的生活費,還把平時做兼職攢的錢也用光了。回憶起整形過程,曾凡說:“疼得我整個人都差點昏了過去,身上冒的冷汗把衣服打濕了N次。”但他堅持認為這個選擇沒有錯,很值得。
長得又不丑,為什么要整容?
曾凡說,以前一直覺得,只有女生才需要關注自己的容貌,但大四那年找工作的經歷,讓他徹底改變了這個想法。
曾凡來自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母都是小學文化水平,他從小就被灌輸了“讀書就能改變命運”的觀念。一進大學,他就是各大社團的活躍人物,“因為聽師兄們說,在社團多積累些經歷,對找工作會有幫助”。大四那年的9月,他每天帶著寫有豐富社團經驗的簡歷,奔波在各個招聘會場,有時也會收到幾個不知名的小企業拋來的橄欖枝,但他自信憑實力能進大企業。終于,世界500強的某大型央企來學校招聘,他順利通過了簡歷和筆試環節,卻在面試環節中,因為長相不出眾而遺憾出局。
幾次類似的面試經歷,讓曾凡對自己的長相越來越不自信,“你看我以前的樣子,小眼睛、塌鼻梁,是不是有點‘賊眉鼠眼’?”曾凡認為,長相是他通往大企業的唯一障礙,“好不容易上了名牌大學,讀了19年書,就是為了有份好工作,如果不是因為自己長相的問題,早就可以去名企了,所以這才下定決定去整容。”
【調查】
整容大軍中三成是大學生
曾凡的例子并非個案,記者采訪中獲悉, 趁找工作前去整容的大學生不在少數。
武漢協和醫院整形美容科劉嘉鋒博士介紹,大學生占整容大軍的三成,且人數以10%的增速在逐年攀升。每年的寒暑假和找工作的畢業季,都是學生整容的高峰期。劉嘉鋒證實,近幾年,男大學生也開始關注自己的外貌,尤其是眼睛、鼻子和下巴,被認為是臉部“最受關注區”,動手術的也多是這幾個部位。
武昌一家民營整形醫院負責人介紹,每年年底、年初,是大學生整容的高峰期,平均每天都會有8~15名大學生到該院做各類整形手術,其中大多為19~24歲的女性。學生整容主要集中在割雙眼皮、隆鼻和磨骨幾個項目,價位在1000元~20000元不等。
據了解,大學生整容花費基本是父母“報銷”,父母不支持的則在生活費上“做文章”。
記者查閱外地的新聞報道,在南京、上海等地的8所高校中,自己或身邊同學做過整容的人數比率為32.67%;認為整容除了能帶來滿意的外表,還能增加就業籌碼的人數比率為52%。
多數企業不是“外貌協會”
長得不好看就找不到好工作?有多少用人單位是“外貌協會”?
昨天,記者走訪武昌區多場校園招聘會,隨機調查了45家招聘單位發現,僅3家地產公司、5家大型國企、2家銀行及金融機構在招聘宣傳欄上,明確提出“請應聘者提供素顏登記照”、“隨簡歷附上近期生活照”或“形象好、氣質佳者優先”。其他35家企業,均未將外貌要求寫入招聘條件。
光谷某知名地產公司的招聘負責人黃小姐說,將應聘者的形象列入考察范圍,是企業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招聘行政人員和銷售人員時,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一個企業的形象,外貌條件較好的員工,在和對方建立合作關系時,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會更好,更容易得到信任。”但她也表示,像IT、建筑、測繪這類專業性很強的職位,則更看重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動手能力,對外貌上的要求會略低。
某銀行招聘人員蔣先生說,銀行是窗口服務行業,對求職者的外貌、氣質上有要求,其實也是對服務質量的一種保證,“對客戶來說,有親和力的員工,讓他們更有信賴感”,蔣先生提到,這并不表示他們只招“高富帥”或“白富美”,對應聘者的考量是全方位的,長相不起決定性作用,只是同等條件下,他們會更青睞外貌更好的學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