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降溫了,俺提前準備下了過冬的無煙煤,聽說今年冬天比往年冷,俺多買200塊錢的。”暮秋時節,在獻縣商林鄉小南邵村一處老房子里,47歲的李興凱為103歲的“奶奶”張羅著過冬用的煤塊。其實,這位“奶奶”和李興凱一家并無血緣關系,但他和父親卻孝心接力,義務贍養這位百歲老人。
李興凱所說的“奶奶”叫孫國梅,今年103歲,老人只是他的一位遠房親戚。李興凱說,他的爺爺和孫國梅的老伴關系很好,兩家走動得很親近。孫國梅只有一個女兒,快80歲的人了,遠在洛陽。李興凱聽父親李瑞波說,1973年孫國梅的老伴去世后,父母就主動擔當起了照顧孫國梅的重任。
李興凱回憶,他小時候就看到父母對這個“奶奶”特別孝順,有好吃的總要留給“奶奶”,地里的活兒不讓“奶奶”干,老人冬天怕冷,全家就一條暖炕,也讓給了“奶奶”。李興凱的父親李瑞波教育子女,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奶奶”。受父母的影響,李興凱和妻子都非常孝順這位“奶奶”。
20多年前,李興凱的母親得了腦血栓,失去了勞動能力,經多方治療,生活勉強能夠自理。5年前,他76歲的老父親又得了老年癡呆,生活幾乎不能自理。照顧三位老人的任務就都落在了李興凱和媳婦鄭東芝身上。為了照顧好三位老人,特別是百歲高齡的“奶奶”,李興凱夫婦衣不解帶在床前盡孝。三位老人住的房子是三間土坯房,“奶奶”單獨住在有火炕的屋里,父母住在另一間。李興凱和妻子住在離老屋幾十米的另一處房子里,為了照顧“奶奶”,李興凱就在炕上放了兩床被褥,老人有個頭疼腦熱的,他和妻子就替換著和老人睡一條大炕。
李興凱介紹,“奶奶”的女兒家境一般,身體又不壯實,前些年還回來看看,這些年就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知道母親過得很好就放心了。女兒也曾想接她去洛陽,可“奶奶”覺得跟著李興凱一家過得很好,哪兒也不去。
李興凱一家是個大家庭,有9口人,幾十年來也沒分家,一家子妻賢子孝,其樂融融。李興凱說,他沒別的能耐,只能打點零工種點地,勉強過日子,但是再窮再累也不能讓“奶奶”受委屈。老人100多歲了,腦筋有些糊涂,耳聾得厲害,有時無端地沖著孩子嚷幾句,但誰也不跟她計較。李興凱的兒子也娶了媳婦,小兩口也都非常敬重這位“太奶奶”,出門回家都要捎點老人愛吃的東西。
知道“奶奶”最喜歡吃餃子,為了讓三位老人多活動,李興凱就和好面,弄好肉陷,讓老人們包著玩。“奶奶愛吃餃子,俺和妻子隔三差五就過來幫老人們包餃子,父母給奶奶包了大半輩子,現在都患病在身,俺就子承父業接著給她包下去。”李興凱樂呵呵地說。
鄰居孫金平笑著說,孫國梅老太太是俺村的老壽星,活這么大歲數多虧了李興凱一家的照顧,李興凱一家孝順老人出了名,連外村人都知道。 (通訊員左書忠、和飛 記者代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