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訊 兩名三年級的男女同學決定結為“夫妻”,并自制了一張畫有雙方頭像和寫著姓名的結婚證。可是好景不長,一周后,兩人因為鬧矛盾而選擇離婚,并嚴格遵照形式,不忘另制作一張離婚證。
結婚剛一周就離婚
前不久,渝北某小學三年級(一)班里,關系要好的妮妮和濤濤互生好感,在40名班級同學的見證下,公開宣稱結為夫妻。兩人還拿出一張A4紙,用彩色筆在左邊畫上雙方的人頭像,右邊寫下名字,像模像樣地繪制了張結婚證。同時,妮妮和濤濤還許下諾言,要對彼此好一輩子。
可是,“夫妻”緣分不長,一周后,因為認為濤濤愛作弄人,太調皮,妮妮和濤濤果斷選擇“離婚”。于是,另外一張A4紙對折而成的“離婚證”由此而生。
回家后,其他同學把班級里這樁閃電結婚又迅速離婚的新鮮事告訴了父母,引起了家長們的普遍擔憂。
屬于兒童模仿行為
“這是兒童的模仿行為,家長不必驚慌。”。對于妮妮和濤濤自制結婚證,一周后又果斷宣布離婚的做法,親子與情商教育專家蔣華分析。
“現如今,成年人的婚姻質量偏低,存在結婚不加思索、離婚意氣用事等問題,而這種現象的常態化,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婚姻觀念造成影響;部分家長整日忙于工作,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陪伴孩子,造成孩子愛的缺失,致使他們從身邊的伙伴中尋求溫暖。”此外,蔣華還談到了外界因素的負面影響,據她了解,很多還未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都喜歡看韓劇、偶像劇以及成人漫畫,而劇(書)中涉及到的一些感情觀也會扭曲孩子對于婚姻的認識。
從家庭關系角度引導
此外,對于妮妮和濤濤的行為,蔣華還認為屬于未平穩過渡兒童婚姻敏感期的一種現象。蔣華介紹,兒童婚姻敏感期是兒童認知社會關系的一個必經過程。
從4、5歲開始,孩子就開始對人群組合發生興趣。由于婚姻的組合形式離兒童生活最近,所以兒童的探索就會先從婚姻開始。讓孩子在童年時平穩度過婚姻敏感期,將為孩子成人后的婚姻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此,蔣華建議,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首先需認識到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能亂了方寸,更不能責備孩子;其次,應該從家庭關系的角度加以正確引導,告訴孩子愛和喜歡的不同;最后,家長還需自我反思,“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中得到了足夠的安全感和愛,他(她)不可能產生類似妮妮和濤濤的行為。”(記者 劉冰鑫)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