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整整八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場以弱抗強、由弱轉強和以弱勝強的偉大經典戰爭。這場殘酷漫長的殊死決斗,充分展示了中國古老文明的偉大智慧和中國人民無與倫比的堅韌、奉獻精神,其間發生的無數故事和人物,可歌可泣,可欽可嘆。
從結果來說,抗日戰爭無疑是一幕正劇,然而其過程中的悲壯絕倫、驚險跌宕,卻也引人注目,催人深思。戰爭初期的節節淪陷,道盡一個老大古國的多少風雨蒼黃!南京大屠殺的絕世恥辱,直到今天仍在折磨著國人的靈魂!日本為什么選擇中國作為侵略對象?中國抗擊侵略為何如此艱苦卓絕?時至今日,日本為何還在歷史問題上閃爍其詞?
“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并非顛撲不破、置于萬世而不惑,但在一個缺乏基本的國際秩序保障人類和平的時代,這句話卻道破了一個基本事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年代,世界所奉行的仍是叢林法則,強者欺負弱者仍是普遍現象。日本強而中國弱,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主要成因,中國受盡欺侮的教訓,至少表現在兩個重要方面。
一個是,國家戰略能力嚴重缺失。在日本發動侵華時,中國剛剛經歷所謂“黃金十年”,上海因其繁榮而被稱作為“小巴黎”,但整個國家卻造不出一架飛機、一艘艦艇、一門大炮。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但也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力量來實現,18世紀后期以來,整個世界進入“戰爭工業化”階段后,到20世紀上半葉,戰爭力量的對比,一直是國家間工業化水平的對比,而當時的工業化水平,又主要體現在重工業即鋼鐵生產能力上。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的鋼鐵產量不到日本的百分之一,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軍在中國國土上橫行無忌,如入無人之境,也就完全不難想象。
中國在國家戰略能力上的疲弱,既肇因于晚清以來陷于內憂外困無力推進工業化的客觀情勢,又是在主觀選擇上做出了不恰當的國家決策的結果。從晚清到民國,中國曾經有過兩次現代化經歷,一次是19世紀下半葉的洋務運動,另一次是1927年至1937年的民國“黃金十年”,但兩次都被日本的侵略所打斷,也被日本軍隊的戰爭能力所“檢驗”。兩次現代化的失敗,都與當時片面引進外來資本和技術,而沒有著力培育以重工業為主的自我發展能力有關。沒有發展主動權就沒有國家的長遠未來。中國共產黨從這種經歷中記取了深刻的教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萬眾一心艱苦奮斗,終于發展起以重工業為主的完整工業體系。
同樣值得重視的另一個因素,是精英群體的精神狀態沒有跟上國家的現代化需求。抗日戰爭期間,以西南聯合大學一些教授為主體組成的“戰國策”派,對國家危亡有切膚之痛,他們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和中國被日本侵略,曾經對中國士人群體的精神不振有過深刻反省。在他們看來,重宦術而非技術、重書本而非實踐、重道德而非厲害,是中國士人群體的普遍缺陷,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最多只能守成,而無應付變局的能力。官僚化、文人化的士人群體,不僅沒有血性,缺乏尚武精神,在該擔當時不敢擔當,而且習慣于以道德論世,對經世致用一竅不通,對如何解決國家難題沒有辦法,這使他們在該擔當時不能擔當。
危機出烈士。“戰國策”派對中國傳統及士大夫群體的批判,今天看來有些過激,未必全然合乎歷史事實,但總體來說又是有針對性,因此又是有建設意義的。事實上,在此之前,清末和民初之際影響巨大、集思想家與政治家于一身的梁啟超,也曾因為目睹國家積弱,而大聲疾呼要轉變傳統慣性,廢除虛言,以實干興邦。
抗戰初期的積貧積弱早已是翻過去的一頁,中國今天已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然而,曾經有過的教訓仍有著當代意義。中國的經濟體量雖然巨大,但在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上仍處處受制于人,叫得響的自主品牌仍然明顯不足,國家自我發展的能力還受到很大限制。而精英群體的精神狀態、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比起抗戰時期曾經有過的激昂亢奮,又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倒退滑落,崇實干而避虛文的風氣,仍沒有根深蒂固地形成。塑造一個真正強大、自信的中國,仍然任重而道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