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群眾依法逐級走訪、涉法涉訴信訪一律由政法機關處理、信訪投訴請求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解決……來自今年7月全國信訪工作制度改革交流推進會上的信息顯示,近兩年來,我國信訪工作制度改革在整體謀篇布局上已邁出關鍵步伐,改革“正能量”驅動信訪形勢持續穩中向好。
“法治信訪力克積弊。”不少信訪工作者認為,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通過法治信訪、把涉法涉訴納入法治軌道,明確信訪法定職責和權限,真正落實訴訪分離、樹立法律權威,是這一輪信訪改革最大的亮點之一。
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信訪局局長舒曉琴近日表示,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改革的復雜度、敏感度和關聯度正在進一步凸顯,后續面臨的任務和挑戰可能更加艱巨,但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只能加速不能降擋,未來將更加注重信訪改革的系統性和協調性,緊緊抓住關鍵環節聚焦發力。
法制信訪在路上
信訪辦不能成為“全能辦”
在不少人眼中,“信訪”最容易聯想到的場景可能是,呼天喊地、場面亂糟糟、人群亂哄哄,此類場景不能等同全部現實,卻是某些現實問題的折射。一些信訪工作者坦言,多年以來,由于多種復雜因素影響,部分群眾習慣選擇信訪途徑反映和解決權益類訴求,而在特定歷史階段信訪部門從行政維穩思維出發,承擔了超出《信訪條例》規定范圍的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工作。
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信息顯示,該領域信訪量每年都在百萬件以上,占全國信訪總量的15%以上,“小馬拉大車”成為困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信訪工作的一個大難題。
和國務院部委相比,基層信訪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深圳市福田區信訪局一位干部告訴記者,由于基層政府的一些部門的法定職責、法定途徑、法定程序仍不夠清晰,存在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甚至互相推諉、扯皮的現象,導致基層信訪部門轉辦、交辦不暢。群眾初信初訪不能就地及時解決問題,結果很容易導致越級上訪、群體上訪,“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信訪辦不是“全能辦”。這位干部說,福田區近年來所處理的來訪事項中,約有一半以上本不屬于信訪事項。
為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信訪工作制度改革漸次鋪開。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明確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深圳市信訪局局長林超金認為,改革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對群眾反映的各類事項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和各部門法定職責進行梳理分流、依法處理,厘清信訪事項受理范圍,分別導入相應的法定途徑,引導信訪人樹立“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維權思維。
法治信訪力克積弊
記者近日在深圳市福田區信訪大廳訪前法律工作室看到,這里有3名律師正為來訪群眾提供法律服務。“我們的主要工作是開展訪前甄別疏導、訪中依法化解、訪后跟蹤評估。把法律宣講到位、把道理解釋清楚,有助于消除疑慮、解開心結。”該工作室駐點律師鄭黎晟說。
福田區的探索是當前多個部委和省市因地制宜尋求破解信訪渠道入口過于寬泛、受理范圍不清晰等難題的縮影。國家信訪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各級信訪部門正積極開展訴訪分離改革,加強教育疏導,引導信訪人依法向有關政法機關反映涉法涉訴問題。
在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方面,37個部委已有25個出臺或基本形成清單,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衛生計生委等5個部委已出臺規范性文件。
據湖北省信訪局局長張猛介紹,湖北省信訪局組織國土、住建、水利等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堅持督系統、系統督,變“單打”之功為“組合”之效,推動信訪突出問題降溫。
“訴訪事項有分離,權利救助無死角。”深圳市信訪人丁某1982年從內地停薪留職到深圳再就業,退休時發現因工作調動手續不全無法領取退休金,為此多方反映無果、甚至兩次進京上訪。信訪部門受理后引導分流其到區法院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問題,最終讓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喜中見憂仍有盲點
城鄉建設、勞動社保、國土資源、農村農業等領域問題占信訪總量的60%以上,推進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訴求的工作任重道遠;重復信訪占信訪總量的20%以上,初信初訪辦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有待提升;越級走訪仍較普遍,依法逐級走訪的基礎還不牢固……來自全國信訪工作制度改革交流推進會的信息顯示,當前我國信訪工作制度改革雖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信訪工作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
“如何解決‘上熱下冷’、改革措施難以落實的問題?如何提高基層信訪干部的素質?如何讓不同職能部門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如何進一步推進訴訪分離改革……這些都是下一步我們需要重點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國家信訪局副局長張恩璽說。
舒曉琴認為,信訪改革喜中見憂、存在盲點和瓶頸的關鍵原因之一,是一些部門和地方特別是領導干部對改革重要性認識不足,工作中缺乏系統性和緊迫感,“有的固守思維定式,‘穿新鞋走老路’;有的標準不高、要求不嚴,責任落實不到位;有的碰到難題往后退、遇到麻煩往外推,導致改革舉措打折扣。”
在全國信訪工作制度改革交流推進會上,舒曉琴不點名批評了個別地區依法逐級走訪工作不到位,強調要防止信訪事項上下都不受理,形成“堰塞湖”,一潰堤釀成大問題。
也有信訪工作者認為,信訪改革、法治信訪意味著司法機關、政府職能部門要打破部門利益、履行職責,這不僅是信訪部門“一家之事”,還需要諸多職能部門和司法機關的參與支持。
改革“只能提速不能降擋”
面對困難和阻力,信訪改革正繼續沿著法治軌道不斷前行。2014年3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正式頒布《廣東省信訪條例》,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首個地方信訪立法。此外,山東、河北等省信訪立法工作正在加緊推進。
“解決群眾合理合法訴求是信訪工作的核心,也是衡量和檢驗改革成效的根本標準。”舒曉琴表示,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只能加速不能降擋,信訪工作制度改革未來將繼續落實屬地責任、加強督查督辦、推進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加強和規范聯合接訪,進一步聚焦實現信訪秩序的根本好轉,提升信訪工作信息化、法治化、規范化水平。
“要進一步增強法治意識,牢固樹立法治理念,自覺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才能從源頭上預防信訪問題的發生。”舒曉琴說,對各種社會矛盾、各方面的訴求應認真梳理分析,既要依法按政策解決合理訴求、保障合法權益,又要防止以鬧求決、以訪謀利等現象發生。
長期關注信訪問題的深圳市委黨校教授傅小隨告訴記者,只有實現高水平的法治信訪,才能更好地促進政府職能部門科學決策、嚴格執法、敢于擔當,才能在全社會更好地養成相信法律、依靠法律和尊重法律的良好社會風氣和行為習慣,使法定渠道成為解決民事糾紛的主要渠道和公平正義的有力保障,從而帶來更加和諧安定的社會局面。(半月談記者 何晏 詹奕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