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網絡代購成為不少大學生創業熱點。美妝產品、嬰幼用品、奢侈商品,業務包羅萬象;社交網絡、即時通訊、私密交流,觸角無所不在;海外托運、入境轉運,渠道“無往不利”。
然而,在許多人心里,這種網絡代購似乎“變了味”:頻繁刷屏惹人厭煩,貨品質量難以保障,“灰色”通關涉嫌逃稅,更有人急于把社交資源“變現”,用“殺熟”透支自己的信用。叢生亂象中,代購的“江湖”到底水有多深?
漫畫
捧場還是屏蔽?
“當手機被代購信息刷屏的時候,總會有種無奈縈繞心頭?!睂ν饨涃Q大學研究生秦天說,“每當一位朋友發狀態稱,明后天有重大事項公布,我就會習慣性猜測他要成為代購了?!?/p>
秦天的經歷并不鮮見,正所謂“沒有代購的朋友圈不是真正的朋友圈”,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賺些小錢”。
在一家銀行工作兩年的小青選擇辭職讀研,重歸校園生活的興奮漸漸被平淡抹平。為能繼續“財務獨立”,他聯系了幾位在韓國留學的同學,加入了美妝產品的代購大軍。起步很難,伴隨著支持、揶揄和非議,小青漸漸發現,好友數量變少了。“或者屏蔽,或者干脆把我刪除了吧?!?/p>
和小青不同,在澳大利亞留學的王微的代購生意紅紅火火。起步很早的她把國內國外鏈條串接得流暢無比,保養品、羊毛靴、奶粉等澳洲特產源源不斷地通過王微的渠道走入國內,海外統一裝箱發包,國內清關后由家人清點,再快遞給消費者,收入頗豐。王微也面臨著被屏蔽的尷尬。目標客戶大都是朋友同學,“大量的廣告照片難免惹人厭”。
不僅僅是朋友的“屏蔽”,法律法規的“屏蔽”也有發生,涉嫌逃稅成了懸在大學生代購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采訪中,許多大學生代購者都遇到過物品被海關等監管部門扣押的案例,此前空姐大量代購涉嫌逃稅被法律制裁的案例也讓他們膽戰心驚。
法律界人士指出,海外入境商品主要分為“貨物”“物品”兩大類,前者需要申報,稅率較高,后者是個人攜帶和郵寄的物品,接受海關監管,一般不必繳稅。代購者以牟利為目的,大量海外商品入境,涉嫌逃脫關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