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訴訟試點,是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背景下法治與社會深刻調整的一個縮影
今后,在生態(tài)環(huán)境、食藥安全、國有資產保護等領域,出了問題后“無人追責”的現(xiàn)象將會改變。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公布的《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改革試點方案》,檢察機關可以對這些領域的案件提起民事或行政公益訴訟,從而更好發(fā)揮法律監(jiān)督職能,保護公共利益。
對于公眾而言,“公益訴訟”這一法律名詞顯得有些陌生,但它與每個人的權益密切相關。筆者多年前在采訪中遭遇的一個案例,頗能說明問題。長江中下游某地一家小企業(yè),從事化工廠的污水處理業(yè)務。讓人吃驚的是,這家小企業(yè)并沒有按流程進行規(guī)范化污水處理,而是在運輸途中,趁天黑直接排放到長江里。由于執(zhí)法部門未能察覺,當時的民事訴訟法也沒有規(guī)定適格的訴訟主體,于是,這件令沿岸眾多人受損的違法事件,居然長期無人追究?,F(xiàn)在,作為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一種有效方式,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在法律上確立了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污染環(huán)境等行為不僅要承擔刑事責任,而且,根據公益訴訟的制度安排,檢察機關還將對排污企業(yè)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對可能存在失職的監(jiān)管部門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簡言之,就是對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由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機關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這是對傳統(tǒng)“無利益即無訴權”理論的突破。傳統(tǒng)的民事訴訟為了防止訴權濫用,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只有在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時”才有權提起訴訟。檢察機關參與公益訴訟,主要目的就是維護和實現(xiàn)公共利益。
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等領域,有時很難證明“直接利害關系”的存在,但如果不設置訴權,又怎么通過司法保護公共利益?因此,2012年通過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guī)定,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是我國公益訴權首次在法律上獲得確認,此次出臺的方案,則是對公益訴權行使主體、方式和條件的進一步明確,制度化、法治化的程度有了新的提升。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試點工作的開展是對這一要求的落實,同時也意味著“公益”在我國法律價值排序上的升格。以往,我國法律對公共利益的訴權安排相對欠缺。訴權是連接權利與司法的中介,缺少訴權,司法對公共利益的救濟無法啟動。社會由個體構成,但個體利益的集合并不等于公共利益。空氣和水不是你家的,也不是我家的,誰可以對損害行為提起訴訟?國有資產是“公家的”,也是“大家的”,但流失了誰能代表國家和公眾追責?對這些不屬于某個組織或個人、但又和所有人息息相關的公共利益,必須交由法律看管,從國情出發(fā)界定何為公益、誰來保衛(wèi)公益,以避免無人負責的“公地悲劇”。在這個意義上,作為“利他主義”的公益訴訟,彌補了“利己主義”的個人訴訟的缺陷。
公益訴訟試點,是我國此輪司法體制改革乃至“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背景下法治與社會深刻調整的一個縮影。它意味著中國通過一整套基于國情的法權安排,探索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在公益訴訟制度出臺過程中,曾有業(yè)內人士反對“民事公訴”,認為于法無據。然而,法律變遷的概念提醒我們,法律人不能以刻舟求劍的心態(tài)面對社會變遷。變革社會中的中國立法和司法,要用更加開放的眼光來順應并推動改革大勢。公益訴訟改革如此,司法體制改革亦如此。這是中國法治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合于國情的治理之道。(白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