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在社區健身
引入新力量:多元助力社區治理與公共服務
——問需于農:新型農村社區再調查(中篇)
除了發展產業、解決就業外,要讓農民在農村社區住得下、住得好,真正變身為“住在農村的市民”,離不開完善的公共服務和有效的基層治理。在當今面臨轉型和變革的鄉村社會,如何激活各種社會力量,引入多種社會資源,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多元共治水平?
莫讓農村社區成“兩不管”“兩不靠”地帶
在一些地方,鄉村公共服務資源短缺,且更多地向縣城集中,或向少數試點鄉鎮、先進村傾斜,大量鄉村被邊緣化、空心化,很難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務的陽光。
在重慶某地,2011年4個行政村撤村并居后,建立了一個農村社區,戶籍居民有8000多人。半月談記者在這個社區采訪時發現,這里出現了城鄉福利、公共財政投入“兩不管”的問題:因為不再是行政村,就享受不到國家對農村道路、水窖、農網改造、農田灌溉等資金投入;又由于不是城市社區,因此得不到城市道路清潔、園林綠化、路燈建設等資金投入,成為“上不靠天、下不沾地”的空白地帶。
社區黨委書記告訴記者,這個社區工礦企業很多,外來的務工人口有1萬多人,但是在撤村并居之后,成了“幾不管”的地方,“懸在半空中”。一些居民點通路、通水的問題長期沒有辦法解決,群眾意見很大,經常上訪。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綜合改革協同創新研究中心教授項繼權認為,當前我國正處于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時期,然而,在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方面,一些體制和機制性問題仍沒有完全理順,存在諸多困難和種種限制。
在一些地區,因為征地、招工等原因,部分農業人口轉成了非農業人口,失去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后,他們在參與村內事務、享受村內公共服務方面面臨著種種問題。外來流動人員則更尷尬,雖然為當地農村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但在身份上始終是個外來人口,別說享受村內居民的福利待遇,即使是子女入學、醫療衛生這些最基本的問題,解決起來都頗費周折。
近些年,一些發達農村社區涌入大量非戶籍人口,原有社區難以提供足夠的公共服務來滿足非戶籍人口需求,這就產生“僧多粥少”的矛盾,造成了“同村不同權”。
加速城鄉一體化發展,從“樓的社區”變為“人的社區”
實現由“樓的社區”向“人的社區”轉變,就必須以人為本,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升農村社區的公共服務綜合水平。
在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社區調研時,區委書記王繼軍告訴記者,該區采取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打捆集中使用的辦法,大力建設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幾年來,修橋9座,建攔水壩13座,清理整治河道7000米。除自來水廠、污水集中處理系統外,農村社區里也有了幼兒園、小學、衛生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村鎮銀行、圖書館、村民禮堂、村莊大戲臺等。
贛州市章貢區水西鎮和樂新村是江西省新建的新型農村社區之一,社區內累計安置了黃沙、和樂、白田3個村被征地農民4000余人。和樂社區服務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服務中心為老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務,社區居民只要提供相關材料,剩下的事情就由他們來辦。
和樂新村失地農民賴崇福用了幾分鐘時間就辦完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他說:“以前在村委會辦事很麻煩,經常找不到人,現在社區里辦事相當方便,也省時間。”
被評為江西省“精品農村社區”的新余市分宜縣鈐東街道辦下坊新村小區內,配有若干健身器材、休憩凳椅,供村民散步聊天。下坊新村黨總支書記宋早根說:“下一步社區將引進物業,促進小區規范化管理,提升小區文化品位。”
警力資源也在向各地鄉村社區下沉。去年開始,安徽省農村地區全面推行“一村一警”包村聯系制度,在重點村建立警務室,駐村民警入駐,輻射周邊村;在普通行政村設立警務聯系點。
2003年,廬江縣雙牌村和余屯村合并為福元社區。71歲的福元社區居民朱成器告訴記者,成立社區后,感覺生活與老村相比并沒有什么變化,和兒子所在的城市社區不能比。只有發生案件,才能看到警車來村里轉悠。自從“一村一警”推行后,警務室建在了家門口,民警成了家中常客,幫助解決了不少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