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已經查實的“高考移民”,清退當然沒有錯,但是不能僅僅清退了事。還應該深入追查移民背后的利益鏈條,以及可能存在的“選擇性執法”等諸般情形。
據報道,今年高考前,內蒙古自治區招考中心接到大量舉報河北各級官員將孩子送往內蒙古參加高考的舉報,被舉報官員分布在河北各地的黨委組織部、公安局、水利局等部門,以縣級公務員居多。其后,該中心已清退幾百名來自河北的“高考移民”。
每年的高考前后,“高考移民”都會引起坊間熱議。這一次,則是地處西部地區的內蒙古。來自內蒙古教育考試部門的消息顯示,2014年年底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已成功清退1465名“高考移民”,其中有幾百人來自河北。
不過,看似大張旗鼓的清退之舉并沒能完全平息事端,而只是撕開一個小小的口子,呈現出更為復雜、堅硬的現實。
一方面,清退過程是不是做到一視同仁、有沒有存在“選擇性執法”,值得追問。這一點,從高考開考前依然高熱不退的舉報可見一斑。
據新華社去年報道,呼和浩特市教育局日前對本市兩所民辦中學檢查發現,持自治區外身份證號的690名學生中,有590人不在本校實際就讀,被取消學籍。另據新華社去年報道,“11月20日下午至21日上午全區范圍內開展清查區外身份證號學生‘空掛學籍’專項行動。初步查明,在受檢的269所高中,有好多考生不在本校實際就讀。”兩校即查出590人,而全部269所高中只查出語焉不詳的“好多”,數據如此混亂,讓人難以理解。
另一方面,對于已經查實的“高考移民”,清退當然沒有錯,但是不能僅僅清退了事。還應該深入追查移民背后的利益鏈條,以及可能存在的“選擇性執法”等諸般情形。
以河北為例,為何當地會出現大規模移民的情形?除地緣鄰近之外,兩地有關部門睜一眼閉一眼的松弛管理,則是“高考移民”每每成功的關鍵所在。有報道也提及,這“在河北催生了一個倒賣戶口的地下產業”,這些“移民中介”通過關系網絡幫河北家長遷移戶口至內蒙古,從中收取好處費。
于是,至少在“高考移民”方面,一向堪稱嚴格、細密的戶口管理、學籍管理制度,出現了令人稱奇的疲軟與松弛,成為權力與金錢隨意圍獵的對象。只要擁有一定的權力背景,或者愿意支付足夠的費用,“移民”就會一路暢通。特別是,權力覆蓋之下,部分官員的子弟,即便也招致當地查處,則其“漏網”的幾率顯然也比一般人家的孩子高得多。事實上,這也是從5月25日到高考開考這段時間舉報大熱的根源所在。
“高考移民”造成的社會不公,由此呈現出雙重疊加的特征,大量外地考生涌入,擠占了本地考生的指標;而有權勢、有地位、有關系者的長袖善舞、予取予求,也是對輸出地考生的不公平。
也因此,當下之計,有必要徹查“高考移民”背后的權錢交易,既要清退違規的“移民”,也要追查違規辦理“移民”的“內鬼”;既要查處灰色的利益鏈條,也要防范權力介入下的“選擇性執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