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發地點:廣東省東莞市
案發緣由:緝私警在監控數據時發現異常
偽報品名、低報價格、將一般貿易需要繳稅的凍水產品偽報成免稅自捕魚……正是通過這一系列非法手段,21個活躍在廣東、北京、浙江、湖北等地的走私團伙,大量走私凍水產品。近日,黃埔海關為記者揭開了這起涉案案值31億元走私案的內幕。
“馬鮫魚在廣東一帶也出產,為何還要大量進口?我們在對關區進出口數據進行監控時,發現進口凍水產品存在異常。”黃埔海關緝私局東莞分局偵查二科緝私警谷守巍回憶說。
隨后,黃埔海關緝私局對關區內凍水產品行業展開調研,發現市場上出售有大量進口高檔凍海鮮,而海關卻沒有這些高檔海鮮的進口數據。同時,緝私警在關區內多個大型凍庫內,也發現了大量存儲的進口高檔凍海鮮,其中不乏三文魚、銀鱈魚。在偵查中,辦案緝私警還發現凍庫經常有大量外地車輛卸下進口包裝凍海鮮。
經過多次蹲守摸查,一個活躍在黃埔關區,外號叫“凍魚彭”的人進入海關緝私警的視線。資料顯示,彭某開設的公司是廣東水產協會成員單位,彭某利用其在水產協會的影響力,大肆包攬水產協會成員單位在黃埔關區的凍海鮮進口。種種跡象表明,彭某有從事凍水產品走私進口的重大嫌疑。
2014年3月25日,黃埔海關緝私局成立專案組,辦案人員從海關進出口數據入手,從海量數據中層層抽絲剝繭,最終確定了彭某在黃埔關區低報價格走私凍魚的證據,同時還發現了彭某把三文魚偽報成馬鮫魚、銀鱈魚偽報成水鱈魚(兩者價差50倍),把應以一般貿易繳稅進口的凍水產品偽報成免稅的自捕魚進口。
在進一步梳理彭某的情況時,辦案人員還發現,其國內客戶分布在廣東、湖北、北京、浙江、福建等多省、直轄市,彭某僅是眾多團伙之一。通過其國內客戶,辦案人員又發現了廣州、深圳、天津等眾多走私團伙,這些分布于全國各地的多家海產品經銷貨主,在加拿大、挪威、泰國、印度等國家采購凍魚、蝦、蟹、貝類等海產品,通過低報價格、偽報品名、偽報貿易性質等手段,大肆走私進口,牟取非法利益。
2015年3月17日凌晨,在海關總署緝私局、廣東分署緝私局的協調指揮下,黃埔海關集結辦案人員300余人,組成18個行動組分別在東莞、廣州、湛江、江門、惠州、北京、杭州、寧波、武漢、海拉爾等地同時開展抓捕和搜查行動,37名犯罪嫌疑人悉數落網。
經查,一個以彭某為中心,由3個走私團伙以及18家走私單位組成的走私網絡,從2009年至案發,共涉嫌走私進口凍海產品達31億元。
“海產品走私不僅破壞國家的經濟秩序,造成國家稅收損失,而且由于走私進境的海產品未經國家檢驗檢疫,一旦流入國內會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特別是走私如同瘟疫,會‘污染’帶壞一個行業,造成不正當競爭。”黃埔海關緝私局副局長陶建華告訴記者。
目前,此案仍在偵辦中。(記者 蔡巖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