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跨境電商在民間加速發展相呼應,政府層面的鼓勵扶持政策亦在不斷加碼。
4月28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完善消費品進出口相關政策。5月7日國務院發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5月12日,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這些文件不光在稅收調節、通關、檢驗檢疫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在物流、融資、保險等產業配套服務上亦做出了部署,可謂力度空前。
在這之后,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商務部等職能部門均提出了具體舉措。例如海關總署提出365天24小時無休作業,還設下了貨到海關監管場所24小時內辦結海關手續的通關時限要求。5月14日質檢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發揮檢驗檢疫職能作用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其中建立跨境電子商務風險監控和質量追溯體系,實施跨境電子商務備案管理等內容尤其引人關注。商務部則在《“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中,提出在兩年內推動建設100個電子商務海外倉,具體到了產業鏈條中的一個關鍵環節。
有業內人士戲稱,政策這么好還不好好干,就只能怪自己了。那么這些政策對跨境電商企業而言意味著什么?如何能乘著政策紅利起飛呢?
利好加碼
國家層面對跨境電商支持力度的加大,大背景是目前經濟正在向擴大內需轉型傳統外貿萎靡不振,跨境電商在激發國內消費潛力和提振外貿上作用逐漸顯現。不過,近期國家層面出臺的扶持政策并非完全為跨境電商定制,而是針對電子商務、外貿等行業的政策調整。
以《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七點舉措為例,除第五點專門講述“新型貿易方式”之外,其余各條均是針對整個外貿行業。綜合來看,此次國家層面密集出臺政策,對跨境電商而言是很大的利好。最直接的是在稅費上的利好,《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提出“對于從事電子商務活動的企業,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可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相關優惠政策”。與現在各地已經出臺的各類優惠政策疊加在一起,跨境電商企業有望享受較明顯的“超國民”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多項政策都對跨境電商的相關配套服務企業給予了不少的關注。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中,大量的篇幅提到企業融資渠道。《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出要“培育一批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加強其通關、物流、退稅、金融、保險等綜合服務能力”。這在以往的政策中并未提及過。
不過在某些領域,某些新政策也可能會對跨境電商造成沖擊,尤其是在進口電商方面。
例如,4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通過完善稅收調節等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的進出口環境。”這被業內普遍理解為日用消費品一般貿易進口的進口稅將下調,部分品類消費稅將調整。在現行稅收制度下,跨境電商進口需繳納行郵稅(行李和個人郵遞物品征收的進口稅),大多數品類商品的稅率在10%,無需繳納增值稅和關稅,而一般貿易進口需繳納總計約30%的增值稅和關稅,從而形成了巨大的稅收洼地。因此國務院此舉的目的很可能是消除這種稅收不公平現象,對于跨境電商來說,此前的稅收優勢將不復存在。
政策痛點
與傳統外貿相比,電子商務在交易方式、貨物運輸、支付結算等方面有較大差異,也因此形成了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海關、檢驗檢疫、稅務和收付匯等方面。
早在2013年,國務院啟動跨境電商試點,首批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五個城市納入試點范圍,這些試點均以保稅進口為主,即進口貨物入保稅物流中心,享受國家的保稅政策,暫緩交稅,緩解企業稅款資金壓力,節省貨物倉儲場地,縮短貨物交貨周期。
在出口方面,2013年8月29日,商務部牽頭的《關于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有關政策的意見》發布,這是商務部對跨境電商進行政策支持的首個政策文件。文件中提出了六項具體措施,包括針對零售出口無法辦理海關監管統計的問題建立電子商務出口新型海關監管模式并進行專項統計;針對電子商務出口無法辦理檢驗檢疫的問題建立電子商務出口檢驗監管模式。此外,針對企業在出口收匯、出口退稅上面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政策調整。上述政策在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實施。
不過,這些政策對企業級的大批量貨物進出口有幫助,而彼時跨境電商以小包裹碎片化的貿易方式為主,進口方面海淘、代購方興未艾,出口方面則以個人賣家為主流。在這樣的貿易方式之下,跨境電商試點成效并不顯著。實際上,直到現在,小包裹碎片化貿易由于繞過了通關稅收而節省的成本,仍是其價格優勢的重要來源。
隨著2014年以來跨境電商概念的日益火爆,跨境電商逐漸走向規模化、正規化,國家政策的重要性開始凸顯。尤其是進口方面,目前的主流電商平臺如天貓、京東以及唯品會、聚美優品等都把跨境電商作為2015年發展的重點領域,洋碼頭、走秀網等專注跨境電商的平臺亦開始嶄露頭角。走秀網CEO紀文泓介紹,由于向國外供應商拿貨時可以得到5-7折的折扣,并且能獲得22%出口退稅,走秀網的價格與海淘相比并無劣勢,甚至可以更低。海淘的模式下商家是向歐美零售商采購,并且只能獲得大約10%的出口退稅。
實際上,監管方對非正規的海淘、代購早就有整治措施。2014年8月1日,海關總署頒布了《關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有關監管事宜的公告》,加強了個人攜帶物品通關核查,“灰色代購”被大大抑制。
在出口方面,規模化、正規化的趨勢顯得更為緩慢一些。到目前為止,跨境電商出口仍以速賣通、eBay等平臺上的中小賣家為主,不過大賣家的優勢也開始顯現,一個明顯的跡象是海外倉的使用日益廣泛。
海外倉對于降低物流成本、縮短物流時間、提升售后體驗乃至外貿品牌的打造都至關重要,而它最大的缺點在于需要龐大的交易規模來攤薄成本。據eBay統計,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年銷售額超過十萬美元的大中華區eBay賣家中,有三分之一開始使用海外倉;按銷售額計算,其中有45.5%的賣家超過一半商品通過海外倉銷售。eBay大中華區深圳分公司總經理鄭長青認為,使用海外倉是大勢所趨,不采用海外倉的賣家將很難參與競爭。
這樣的趨勢是政府樂于看到的,將小額出口貿易納入監管體系是跨境電商試點的一大主題,但這個難題之前卻無法很好解決。在近期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快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加快培育外貿品牌”,以及“加快提高出口產品質量”等要求,這都需要以有一定實力的跨境電商企業為基礎。而對于數量眾多的中小賣家來說,這一輪的政策紅利恐怕是看著眼饞卻觸碰不到的“水中月”。
國務院近期出臺的政策思路已經較為明顯,以扶持一批有競爭力的外貿品牌為主,無法納入監管的個人賣家盡管依然火爆,但逐漸讓位給較大的跨境電商企業的趨勢恐怕無法逆轉。用文件的原話就是“培育一批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和企業,大力支持企業運用跨境電子商務開拓國際市場”,目的則是“推動我國外貿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