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參加了國家行政學院舉辦的社會救助事業改革發展專題研討班。通過對近期出臺的社會救助政策的系統學習、對國內外社會救助政策的比較,我對中國社會救助事業有了更全面認識。在為中國民生福祉大大改善而高興的同時,我也開始反思以社會救助為主要服務內容的公益組織應該如何轉型升級的問題。
黨和政府一直把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作為社會救助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去年11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文件,明確指出要突出扶貧濟困,“鼓勵、支持和引導慈善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從幫助困難群眾解決最直接、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入手,在扶貧濟困、為困難群眾救急解難等領域廣泛開展慈善幫扶,與政府的社會救助形成合力,有效發揮重要補充作用”。
將社會慈善力量納入改善民生、編織社會保障安全網的一部分,對于以社會救助為主業的公益組織來說,是大好的發展機遇,但也是挑戰。公益組織要充分認識這一神圣使命,也要充分領會政府拓展服務職能帶來的公益需求變化的趨勢,及時調整組織的使命和戰略,才能緊跟這個時代,找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和位置。
具體來說,公益組織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轉型升級:第一,公益機構要進一步專業細分,向專業服務救助轉型。按照《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規定,各級政府要將社會救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救助資金和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求助處置機制。因此,與政府的協同救助,除了以前常用的募集社會資源參與現金救助、物資援助外,更應進行專業細分,向專業化公益救助服務方向發展,這樣才能更有效形成社會救助的合力。
第二,一些以極端案例、個案救助為籌款模式的機構,應當改變傳播和籌資策略。近年來,一些公益組織往往是從一些媒體報道的挑戰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的極端個案入手,利用全社會的關注開展籌款和救助工作。在政府社會福利保障和救助缺位的情況下,這種救助模式是有價值的。但是,當政府已經認識到了這些社會問題并整合社會資源投入來解決這些問題,這類極端案例會越來越少,媒體也不會經常以這類極端個案吸引眼球。因此,公益組織需要及時調整自身的傳播和籌款策略,靠“眼淚指數”賺取同情心的個案救助項目模式將難以為繼。
第三,與政府的協同、信息共享將成為公益組織參與社會救助的常態。以前的社會救助,公益組織與政府是兩張皮,各自為政,甚至在救災等領域還有互相排斥的事件發生。政社之間不同程度存在重復救助、救助程序繁雜、資源浪費,甚至有少數不法分子借信息不對稱而斂財。因此,公益機構要把與政府協同配合救助作為努力方向,不要排斥與政府的合作,不僅體現在積極參與政府購買公益服務上,還體現在公益機構發現社會救助需求后與政府協同開展靈活、專業的救助上。
第四,一部分胸懷使命的公益機構,可以從底線救助業務中轉型升級。我國的公益組織,大多扎堆于社會救助,這與我國當代公益組織發展的歷史緣起有關。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以及政府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方面更多履責,一部分公益組織可以逐漸從具體救助事物中撤出,轉而選擇那些著眼于社會善治、人類進步、世界和平、全球治理、精神信仰等更深遠的領域去開展業務。這樣通過公益領域的讓渡、專業細分,把一些普惠式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工作讓政府去做,一些胸懷理想的公益機構可以去發現、開掘政府和社會尚未發現的需要關注的新領域。如此一來,像洛克菲勒、福特、蓋茨等偉大的基金會更可能在中國出現,公益組織為中國的社會進步和世界文明、人類發展就能創造更多的價值。(劉選國)
)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