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日起,中國把停止利用死囚器官開展器官移植手術,作為最新的目標,來自公民自愿捐獻的器官,將成為我國器官移植手術的最主要器官來源。
中國器官自愿捐獻事業起步晚,但進步明顯,自愿捐贈器官的數量在2014年出現了猛增,全年捐獻達到1400多例,上海市截至2015年3月20日,共產生自愿捐獻79例。數據顯示,2013年時上海市自愿器官捐獻還只有5例,但到了2014年躍升至55例,今年截至3月底已經有19例,上海市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主任湯兆祥預計,2015年的捐獻數量將超過2014年。
其實,論數字,上海的器官自愿捐獻數在全國并不多,甚至可以說是與其城市的地位不匹配,遠遠落后于浙江、廣東等地。但考量中國的器官捐獻與分配工作,卻不能繞開上海。
中國器官自愿捐獻與移植體系參考了國外很多好的經驗,但由于建立不久,再加上中國環境復雜,新的系統需要更多的完善。器官自愿捐獻與移植系統之于中國,就像一個移植器官之于新的身體,在中國運轉還要經歷“排異”關。
器官緊缺加劇
上海仁濟醫院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器官移植醫院,肝臟外科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該科科主任兼醫院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成員夏強告訴《新民周刊》,我國器官移植政策的變化確實給醫院帶來了一定的壓力,“排隊現象在加劇”。
而這樣的狀況在上海的長征醫院、中山醫院都同樣存在,中山醫院泌尿科主任醫師、上海市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主任朱同玉說,該院患者排隊等待器官平均需要5年,而長征醫院器官移植科的醫生張雷反映該院現在排隊等待器官的病人至少四五百人,一些病人已經等待了十多年。
我國2010年開始推動器官捐獻工作,當年3月,在天津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隨后一些地區開始部署器官自愿捐獻工作,但上海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直到2011年底才逐漸開始推動,因此較浙江、廣東等地區而言,上海真正的起步工作比較晚。
對于死囚器官利用的問題,目前爭議較大,典型的觀點如第二軍醫大學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朱有華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所持的那樣,認為死囚也有權利自愿捐獻,可以納入自愿捐獻體系,只要法制化,公開透明即可,不宜一刀切叫停。
張雷估計,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2年以后醫院的移植手術量能夠恢復到2002年左右的水平,當時,全國器官移植手術量約1萬例,“2013年全國自愿捐獻700例,去年翻番到了1400例,但這樣的推測是建立在現有體系健康蓬勃發展的基礎上,OPO現在看來發展不錯,但明后年會否繼續保持這種良好的態勢,是未知的,而且發展還可能會遇到瓶頸期?!?/p>
來自長征醫院的數據反映,較之死囚器官比例的不斷下降,這幾年,來自DCD(心臟死亡器官捐獻)的捐獻快速上升,親屬活體捐獻穩步上升,2013年DCD車禍捐獻的比例就已超過了死囚的捐獻,2014年,長征醫院開展了154例腎移植手術,有60例左右來自DCD,還有一部分是親屬捐獻。
何時才能彌補缺口難以判斷。病人的數量是在上升的,自愿捐獻的上升幅度沒有死囚器官利用下降的幅度大,差距肯定拉得越來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家醫院只能根據自身的醫療特點想辦法盡量彌補缺口。
夏強認為,以仁濟醫院為例,現在能做的就是加強器官捐獻的動員力度,提高公民自愿捐獻率,以及開展親屬間的活體移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