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東麓,懸崖峭壁之上,一渠清水蜿蜒流淌。2015年4月5日,素有“人工天河”之稱的紅旗渠迎來總干渠通水50周年紀念日。穿越半個世紀的時空,渠水無言;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重溫經典,此間凝練生發的紅旗渠精神卻愈發歷久彌新,為當下全國人民共筑中國夢的偉大征程,注入源源不絕的正能量。
上世紀60年代,為結束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歷史,當地人民以“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氣概,在上無寸物可攀、下無立足之地的半山絕壁上,腰系繩索,掄錘打釬,奮戰10年鑿出紅旗渠,實現“劈開太行山,引來漳河水”的夙愿。由此也打磨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和50年前相比,今天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環境都有了極大改善,但“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一點不比不發展時少”,解決這些問題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絲毫不比過去輕。“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同樣需要繼續保持吃苦耐勞、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
紅旗渠全長1500多公里,修建期間削平山頭1250個,開挖隧洞211個,架設渡槽151座,全縣共動用土石方2229萬立方米,相當于從哈爾濱到廣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寬2米的“萬里長城”。回顧如此改造自然的壯舉,不管是決策還是修建過程,堪稱踐行黨的為民宗旨和群眾路線的精彩華章。
因為抓住了群眾的根本需求,才能從群眾身上汲取磅礴能量,最終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間奇跡。新時期新形勢之下,黨情國情民情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的利益訴求也更加多元,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無限的。紅旗渠精神像是一面熠熠閃光的“鏡子”,不斷提醒今天的黨員干部,時刻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
歲月輪轉,鐵錘鋼釬的交響、隆隆的開山炮聲雖已遠去,但林州人繼“戰太行”之后,不斷譜寫出的“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嶄新篇章,持續為紅旗渠精神增添了難而不懼、富而不惑、奮斗不已、自強不息的鮮活時代內涵。歷經反復錘煉、淬火與升華,紅旗渠精神也早已走出大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讓愚公移山神話走入現實的紅旗渠精神,恰是此間的生動樣本。如今,中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也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凝心聚力、激濁揚清的精神力量。作為蘊含“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理念和“功成不必在我”境界的紅旗渠精神,必將為這一偉大征程注入源源不絕的正能量。(半月談網評論員 張興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