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條”,最近被網民稱為“史上最牛零食”。這種袋裝小食品看似不起眼,卻廣受歡迎,其生產過程與衛生程度到底如何?5天、2000公里、4個城市、8個廠家……在“3·15”消費者日到來前夕,新華社記者聯動暗訪,實地跨省追蹤了“只聞其名,不見其地”的辣條廠:12位數的手機號,消失的廠址,讓人無處尋找;緊閉的大門,高墻上的監控,讓人屢屢碰壁;緊鄰廁所的廠房,徒手操作的工人,與辣條的火爆相對應的,是生產狀況的觸目驚心。(3月15日新華網)
“出產于河南某家甚至沒有在工商注冊的農村小作坊,工廠衛生條件惡劣,工人直接用手包裝辣條,上完廁所后不洗手繼續對辣條裝袋。食品廠老板則坦陳,對于微生物狀況心里沒底,‘但如果進來要洗手,上個衛生間要換個衣服,工人就感覺有點約束,就不好招工’”——那些不吝嗇于在網上對辣條狂熱追捧者,倘若他們知道辣條是如此制造出來的,我不確定,他們是否還會“任性”地吃辣條,但作為一個事實,報道中糟糕的辣條生產過程,也許真的沒有那么意外。
按照新華社暗訪記者的分析,多年來以河南鄭州為中心,形成了一條頗具規模的小食品產業帶。從扎堆集中到大城市邊緣地帶到分散潛入偏遠農區縣,隱蔽在民房里“打游擊”,正成為新時期“問題食品”生產的一種趨勢。農村市場點多面廣,加上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差、基層執法人手少,由此形成監管薄弱地帶。所謂的“辣條”,無疑正是這些小食品中的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既然本身的生產門檻低,既然偏遠農區縣的執法力量孱弱,辣條的生產自然會呈現出混亂的態勢。
真正不正常和莫名驚詫的是,作為一種在網絡上廣受關注的日常小食品,對于“問題辣條”的新聞暗訪,實在不應該走在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治理之前。正常與合理的場景應該是:如果說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不能做到對“問題辣條”的先知先覺,但伴隨著“辣條”的走紅,伴隨著其食用人數的日益增多,監管則理當迅速跟進。這是食品安全監管的基本自覺,然而,正如記者的調查所發現,對于這些不合格的廠家,當地工商部門常常只是發一封“整改通知函”了之,甚至早與其形成了利益鏈條。
從發生學的角度觀察,臟兮兮辣條的生產過程,無疑再次證明了食品問題的由來。食品問題因何產生?此前習慣性的說法是,緣于生產企業道德血液的缺失,但事實一次次地證明,食品安全問題更是管出來而非生產出來的。具體到“辣條”一事上,早在2011年5月,河南省內53家辣條生產企業的不合格產品全部被北京市食安委下架。強制的集體下架之后,為何辣條還會被不干凈地生產,一切只能來自于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人為的熟視無睹,而這正是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緣由。
在新華社記者的調查之后,辣條的不衛生生產狀況,或許會引發相關監督部門的深度關注。但不得不承認,這依舊是一種注意力治理:因為“辣條”在網絡的走紅,媒體開始關注到其生產過程;因為媒體的真相披露,監管部門才開始關注到對辣條的日常治理。
在辣條背后,還有多少不知名卻又不衛生的小食品?又有多少偏遠的郊縣區,依舊在成為不衛生食品的集中生產地?在“瘋狂辣條”的新聞后,這是必須追問的;同樣需要追問的,則是常態食品安全監管能力的重建。(王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