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古董,亂世金”。過去一年,“黑天鵝”事件一個接一個發生,從烏克蘭危機到國際油價暴跌,再到俄羅斯盧布危機,都沖撞著國際金融市場。但黃金作為避險利器,相對穩當地走過了2014年,成為大宗商品中為數不多的穩定商品。
以1200美元一盎司為中心浮動,黃金價格最高1392美元,最低1131美元,而在絕大部分時候,黃金價格還是在1200美元至1300美元之間浮動,相比與眾多價格“腰斬”的大宗商品來說,這一浮動微乎其微。
但在2015年,全球將迎來美聯儲加息,歐元區、日本、中國量化寬松的“金融亂世”,投資者能相信黃金嗎?有人說黃金會跌到金融危機前的800美元至900美元,也有人力挺黃金,比如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他認為,黃金是真正的貨幣。
截然相反的態度說明了黃金價格實在是難以看清。而我們鼓起勇氣預測,通縮嚴重,疊加美元進入強勢周期,黃金在半年以內將難有起色。我們認為,當國際油價開始上升時,當通脹開始有起色時,黃金就會開始反彈。而這一預測是基于當下國際經濟政治局勢不變的情況下。
世界黃金協會遠東區董事總經理鄭良豪(Albert Cheng)每天都在與黃金打交道,或者他可以更清楚地為黃金價格的未來做出預測。為此,經濟觀察報對他做了專訪。
經濟觀察報:我們看到2014年在眾多的大宗商品中,黃金價格一直沒有太大波動,這是否說明金價已經找到了平衡點?
鄭良豪:黃金價格在2012年經歷了一個高點,之后回落已經到第三個年頭了。黃金市場,尤其是2014年,有一大段時間都是在尋底。在尋底的過程中,有幾次都看到它跌到1100多美元了,然后在接下來幾個小時反彈過來。現在黃金價格處于1200美元至1300美元的小范圍波動中,也有一兩次已經超過每盎司1300美元。
這個情況反映的是金融市場,尤其在歐洲,很多的危機性的東西還沒有解決。很多投資者看他們的投資組合,還是覺得應該多一點黃金,尤其是最近這幾個月來,我們看到有一些資金慢慢重新投進到黃金。我們看到美國黃金ETF減倉的情況已經逐漸減少,因為在近期的反彈,我們看到美國ETF里面很大筆的增倉。這個市場正處在尋底的過程中。
經濟觀察報:那么,黃金還會走低嗎?
鄭良豪:有些分析師說黃金還要再尋底。我們認為不是說不可能更低,因為市場的反應有時候會過分。理性來看,黃金的成本其實已經很接近現在的金價了。比如某一些金礦,像南非的金礦,其總成本已經超過了1200美元。
黃金的成本有兩個名詞,一個叫總成本,包含前期勘探、資本投入、搭橋筑路、建城市,這些都是前期的投入。另外有一個叫現金的成本,就是投入多少現金,然后才可以開采什么樣的黃金。中國有一些金礦,現金成本是400美元至500美元,但是加上其他周邊成本,可能是800美元至900美元,或是1000美元。1000美元的總成本對照1200美元的金價來看,還是有微利的。但南非有一個礦,現金成本是900美元至1000美元,總成本可能是1200美元,這個情況下,要不要生產下去是很尷尬的,因為賺回來兩百塊可能不夠攤分以前的勘探成本和其他資本的開支。所以,可能要將這個礦關掉了。我們看金價,要觀察短期、中期金融市場因素,也要看最終黃金的開采成本。
黃金現處于低位,尋找一個突破點,這個突破點就是要看未來經濟怎么樣,金融市場的表現。現在好像美國量寬(QE)已經完成,這個世界已經恢復正常。但其實歐洲、日本還在做量寬,中國也面臨同樣問題,所以,全球金融市場不是走向穩定,還有很多不明朗的因素存在。所以,黃金還是我們投資者的一個很好的對沖風險的工具。
經濟觀察報:目前情況下,對黃金價格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鄭良豪:最近三年,我們看到其他金融市場的變化會影響黃金市場,最主要的是美國市場的復蘇。這個是現在金融市場中最重要的參數了,美國市場的復蘇帶來美國企業的復蘇,企業慢慢清理了他們的虧賬、壞賬,現在也慢慢重新開始盈利。 企業的復蘇帶動就業人口增加,提升消費能力,也提升了對消費品質的追求,進而影響了黃金走勢。一般的消費品都有轉好的趨勢,最重要的反映在美元走強等,這些都是現在影響黃金最主要的推動力,因為美元走強,股票市場復蘇了。
經濟觀察報:我們都知道美元進入了一個強周期,那是不是意味著金價將會持續受到打壓?
鄭良豪:美元是黃金價格的主要影響參數,但我們不要忘記,黃金市場受多方面影響。因為黃金使用面很廣泛,投資、首飾、工業用金、央行儲備。雖然美元升值,黃金馬上就有反應了,但其不是一個單一的參數。還要看其他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的變化。比如中國央行將存款準備金比率減少,這些都在影響金融市場,也會間接影響金價。再比如希臘大選,會影響歐元,這個也會對金價有影響。所以,不能單一看美元,當然美元是一個很強的風向標。至于影響有多大,任何一個投資顧問心里都會有不同的“譜”,投資是門藝術。
經濟觀察報:從去年開始,像德國、英國,把以前存在美國的黃金都運回國,還有很多央行增持黃金。這是為什么?
鄭良豪:黃金市場集中在倫敦,所以有一些國家,或者是央行在購買黃金后,一般都放在倫敦,或者放在美國。當需要變現時,不用再運過去,一般不會拿回來是這個原因。
為什么最近有的央行有這個想法?放在別的地方,雖然買賣方便,但我不打算買賣,放在自己口袋好像安全一點,所以有這個動作。德國或者有些國家,就想把黃金運到自己國家。但不表示其有什么動作,就是將財富從海外移到自己的國家,對價格是沒有什么影響的。
德國有一個歷史原因,冷戰時,當時蘇聯在德國旁邊躍躍欲試。黃金放在德國,風險較大,所以當時把黃金放在美國,但是現在沒有這個擔憂了。另外有些國家買黃金,因為美元資產太多,要買一些其他資產。最近這幾年,俄羅斯賣很多黃金,周邊的亞洲國家,韓國、泰國、印度也是。
經濟觀察報:我們最近看到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在倫敦參與貴金屬的定價,這會對定價產生影響嗎?
鄭良豪:黃金在倫敦定價有幾百年歷史。剛才我說,這些國家要買賣黃金的時候,一般都會想在一個能夠有利于交易的地方做交易,倫敦滿足這一點。因為有大量黃金囤積在倫敦,于是倫敦形成了一個價格的中心。但過去十年,亞洲地區,中國、印度,在每年購買大量的實體黃金的過程中,很多黃金要慢慢運來亞洲,運到上海,運到新加坡、印度,去滿足消費者、投資者的需求。亞洲國家的購買會影響價格。在倫敦價格的變動是會反映亞洲地區的需求的。
現在我們有一個說法,亞洲既然有這么多的需求,在亞洲時段,是不是應該也有一個交易平臺,這是第一。第二,是不是要有一個亞洲時段的定價,比如在上海交收黃金用人民幣計價。我們現在推動的,就是這個。推動不是取代倫敦市場,而是在亞洲時段另外定一個基礎,給亞洲消費者、投資者設一個參考價格。
上海黃金交易所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實體黃金交易所,每年交易量很大。2014年9月開創出來國際版的上海黃金交易所。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段時間就可以做出來的,但這是我們最終希望達到的。(經濟觀察網 記者 吳海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