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正式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升到中國經濟轉型和保增長的“雙引擎”之一的高度。而2014年,在李克強主持召開的39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18次提到鼓勵創業。借改革發力,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襲來一股“大眾創業”風,我們將其稱作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創業潮。
改革開放30年三次創業潮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個體戶”式的創業潮
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泡沫中各種“網絡精英”式的創業潮
21世紀15年代:新經濟環境下政府與市場共同催生的“大眾創業”潮
宏觀創業
制度改革
一、 中國商式制度改革
作為政府簡政放權政策之一,2014年3月1日,中國正式實施商式制度改革。
至此,注冊一家公司由原來的平均用時25.59天減少到14.29天。平均每天新注冊企業由改革前的6900戶上升到現在的1.06萬戶。新增企業 78%是第三產業信息技術等創新產業增速達70.32%。解決了2.5億人的就業問題。
二、2014年9月國務院6大新政推動大眾創業
簡政放權: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證照和資質、資格審批。
稅收支持:除了月銷售額2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從2014年10月至2015年底,將月銷售額2—3萬元的也納入暫免征稅范圍。
融資支持:采取業務補助、增量業務獎勵等措施,引導擔保、金融和外貿綜合服務等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財政支持: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小微企業,給予社會保險補貼。政府以購買服務等方式,為小微企業免費提供技能培訓、市場開拓等服務。
資金支持:加大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對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的支持,鼓勵地方中小企業扶持資金將小微企業納入支持范圍。
信息系統建設:方便小微企業獲得政策信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提供更有效服務。
三、2015兩會,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處13處談及創業
繼續簡政放權,形成新創業浪潮
推進機制,為創造提供便利。給企業松綁,為創業提供便利,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增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辦好國家高新區,發揮集聚創新要素的領頭羊作用。
推出創業引領計劃
制定“互聯網+”計劃,支持新興產業創業。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
一、著力促進創業就業
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749萬人,為歷史最高。要加強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鼓勵到基層就業。實施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支持到新興產業創業。
二、創業之都
深圳:政策——創業者今后除了可以申請最高額度為1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以外,最高仍可享受每年35000元的各項補貼優惠,創業失敗者,還可以獲得1年的社保補貼。給予相關創業人員3年的社會保險補貼。
成果——商事制度改革近兩年來,深圳新登記商事主體達到76.18萬戶,平均每月新增3.62萬戶。至此,深圳累計商事主體170.47萬戶。按1500萬人口計算,深圳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113.7戶。
北京:政策——北京大學生創業貸款金額最高50萬,且由區財政進行貼息。原本在2014年年底結束的小微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享受社保補貼政策,將延長至2015年底;科技型小微企業招收畢業生達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請不超過200萬元的小額貸款,并享受財政貼息。
成果——北京的互聯網創業者數量比廣東和上海加起來的還要多,中關村成為中國創業者的“首都”。
上海:政策——2012年,上海啟動實施了新一輪“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年)”,加大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為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意中心。2015年上海將以鼓勵創新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為核心,實施青年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推進創業性城區創業工作,大力發展小微創業企業這樣的“主力軍”。
成果——在這三年中上海市民整體創業活動率達到了10.4%,2013年這一數據是9.3%,所以增長是很快的,平均每位創業者能夠帶動的就業崗位是7.3個人。
成都:政策——2014年,成都在鼓勵應屆生到基層就業的同時,對應屆生創業提出補貼政策,市域內高校、科研院所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建設,最高可獲得百萬補貼。高校畢業生在成都自主創業、并持續經營3個月以上的,政府將給予10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政府還給予那些吸納應屆畢業生的小微企業不超過1年的社會保險補貼。
成果——2014年成都市新登記注冊各類市場主體18.6萬余戶,一舉突破100萬家,平均每天新增510名創業者。成已培育科技企業3萬余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4家,201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650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5%。
杭州:政策——在創業引導基金中逐步設立總規模為1億元的成長型大學生創業子基金。在校大學生及畢業3年內高校畢業生在杭州市區范圍內自主創業自籌資金不足的,可按規定申請不超過3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并實行全額貼息,貼息期不超過3年。
成果——截止2015年初,杭州成為二線城市創業人數最多的城市。2014年,杭州的企業融資數量在新一線城市中位居首位;而從新增公司的數量上看,同樣如此。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