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轉型開新局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艱難的轉型時期,對其前景我們充滿信心。這信心不是一句虛浮的口號,而是來自那些遭遇挫折而不死、奮力轉型奔新生的企業。它們有的把科技文化新元素,內化為發展動力;有的換個跑道起跑,依然可以領先;有的矢志深耕本業,打造出獨特優勢……它們是成長的新經濟,它們用堅實的步伐告訴人們中國經濟該往何處去。
“融”新力:增強內生動力
當互聯網等前沿科技帶來的新經濟風起云涌,傳統企業并沒有坐視不理、自怨自艾。不管是前沿科技,還是現代管理和文化,以融合之舉化為己用,增強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正成為企業一道風景。
在南京徐莊軟件園的蘇寧總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悉數被用于企業運營。甚至,大樓的雨水回收設施全年可節省水費約16萬元。“經過艱苦探索,去年三四季度實現了全面增長和盈利,增幅遠超同行。”董事長張近東說,蘇寧圍繞互聯網的轉型持續了5年,互聯網終將成為企業的“標配”。
1月30日晚間,蘇寧云商發布業績預告修正公告稱,2014年,蘇寧云商全年將實現不少于7.8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增幅超過110%。分析人士認為,蘇寧向互聯網零售轉型的成效正逐漸凸顯。
互聯網思維正深度改變企業發展理念和路徑。南京洛可可副總經理龐浩杰說:“借助互聯網,我們要讓產品帶有‘溫度’。”這家以工業設計起家的企業已成立10年,下一個10年的目標是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領軍企業,“設計思維+互聯網思維”模式成為其未來發展戰略。
一些傳統企業走上信息化之路,已迸發出蓬勃生機。在位于江蘇南通的中南建設產業集團的信息化中控大廳,可以隨時調出國內各個項目工地、預制配件車間的生產情況。“這是全國建工行業首創。”集團董事長陶燕說,走上集約化管理之路后,集團人均年產出從幾年前的幾十萬元上升到了百萬元左右。
在蘇州金雞湖畔,一座5萬平方米的文化Mall里,書城、畫廊、演劇場、動漫體驗館、培訓中心一應俱全。這是鳳凰傳媒集團最新發展的一個側影。“我們規劃了15個同類項目,一些地方已經布局到縣城,每個投資都在10億元以上。做這樣的文化融合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前景都很可觀。”鳳凰傳媒集團董事長陳海燕說。
“換”跑道:致力跨越發展
當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利潤微薄,不少企業決定換個跑道再起跑,趟一條發展新路。
2008年,紡織行業產能過剩,企業面臨轉型,常州市龍騰紡織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國興開始他的二次創業。通過調查研究,他將目標鎖定在光熱發電產業。與光伏產業不同,光熱發電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
與中廣核、國電等大型能源企業簽合作協議,與德國光熱發電集成商談生意,這是俞國興這個曾經的“紡織老板”以前沒想過的事情。他直言:“選這條路,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過去6年里,俞國興先后投入1.8億元研發資金,與中科院及國內幾所大學合作,廣攬人才,成功掌握槽式熱發電核心部件——高溫真空集熱管制造技術,為他再次創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換個跑道領跑”,對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需要破釜沉舟、另起爐灶。江蘇中立方實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銀平說,家族里兄妹6人原來都是做紡織、包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大家感覺“日子越來越難過”。經過多方調研,2010年選定電容膜這一技術門檻較高的行業,花了2億元從德國引進一條先進生產線,全部電腦控制,只需40個技術人員。投產10個月來,銷售已近1億元。
“想要銷路,先換思路。”一些制造業企業家坦言,像過去那樣“閉著眼掙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只有主動求變,才能在新常態下生存。
“不轉型等死,瞎轉型找死。”江蘇康乃馨織造集團董事長周觀林說,轉型不能盲目跟風,要符合企業實際。2008年金融危機后,公司雖然在傳統星級酒店的布草業務受到沖擊,但利用電子商務先后向經濟型酒店和高端家紡市場拓展,銷售額仍然穩步上升。
“打”深井:造就獨特優勢
除了“換姿勢”,孜孜不倦全力打拼,靠創新驅動精耕本業,造就獨特優勢,也讓不少企業成功轉型。
在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座不起眼小樓的展廳里,數個只有幾平方毫米大小的芯片,卻蘊含著大能量。這家名為洛希爾應用電子研究所的企業生產的60GHz無線通訊芯片成功推向市場,打破了國外壟斷。
“燒錢”的研發也曾讓董事長吳志銘感到“肉痛”,但他堅定地說,預計2016年這一領域市場規模將超千億美元。公司的中長期目標,是要繼續加大對科研的投入,并涉足多個被國外壟斷的領域。
轉型路徑千萬條,內在動力只有一個。不少企業家認為,只有建立在創新基礎上的轉型才有出路,才能實現有質效的發展。
位于無錫的鳳凰畫材集團董事長陳衛宏說,公司創立20年來,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繪畫材料生產企業,但隨著人力、環境成本上升,行業競爭日趨激烈。2010年,依據自身優勢,企業成立了“鳳凰藝都”,簽約了一批藝術家,向文化服務產業延伸。之后兩年,打印油畫應運而生。
“我們開發了新的畫布,但不是賣給畫家的。”陳衛宏說,名家油畫,價格昂貴,一般家庭難以消費。公司開發出一種可打印的畫布,又引入國外先進的數碼打印技術,輔以人工描繪,可批量生產名家授權的油畫。“新的畫品一出,一位來自歐洲的商人一次就訂購了1.2萬張。”
“好東西才會有好出路。”在位于江蘇連云港的中復碳芯電纜公司產品陳列室,公司總經理助理朱維新介紹了自家產品。這家新材料企業依靠與哈爾濱一家研究院共同開發的項目,有了立身之本,其碳新電纜產品在業內擁有多種優勢,建廠兩年多,碳纖維復合芯導線年產能達2萬千米,占據國內市場約四成份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