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昀
這一選擇,讓人看到來自平常人的奉獻精神和不凡善舉,這同樣是破解器官捐獻難題的重要建構力量。進一步提高公民器官捐獻意識,就在于提高捐獻制度的公正透明度。
7歲女童靚靚一個月前被查出腦癌,當家人得知治愈無望后,決定捐獻出靚靚的人體器官,讓她身體的一部分繼續活下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為靚靚做了捐獻手術,她的心臟被送往武漢,移植到一名4歲男孩身上,眼角膜暫時保存在醫院等待移植。
靚靚父親只是做小買賣的普通人,能有這樣的奉獻意識,實屬難能可貴。靚靚母親患有癌癥,這個家庭遭遇如此多的不幸,卻仍然不忘幫助別人,更是一種偉大的人格力量。在他們身上,讓人感受到這個社會“平凡的大多數”樸素而高尚的情懷,感受到一種任憑世事變遷而始終不墜的人間大愛。臨離世前,靚靚的眼角掛著一滴淚,這是她無言的告別,也是她綻放出的愛的永恒光芒。
本來,靚靚父親想要進行遺體全捐,這樣就可以救人性命,讓像他女兒一樣面臨病魔折磨的人有活下去的希望。無奈由于面臨癌細胞可能轉移的風險,這一愿望難以實現,這使得他心情難以平復,不斷念叨:怎么幫人都這么難?這時候,他已把對女兒的愛寄托在了完成器官移植的愿望上。支撐著他的信念,就是救人性命如同延續了女兒的生命一樣。這既是出于深沉的父愛,也是一種愛的升華。
從有了這種念頭到付諸實踐,可想而知靚靚父母要沖破多少觀念的藩籬,面對多少現實的困難。在傳統觀念影響下,很多人并不愿意這么做,或者有所顧慮,希望保持遺體的完整。而在現實中,多數人對器官捐獻本身缺乏了解,對捐獻流程同樣一無所知,甚至還可能有著種種擔憂,生怕被人不當利用。國內在器官捐獻問題上,仍然存在“不敢捐、不想捐、不能捐”的現實困境。
人們對器官捐獻的不了解和顧慮,是影響器官捐獻的重要因素。而一個更加公正透明的器官捐獻機制,不僅有助于消解公眾擔憂,也可提高個人器官捐獻的自覺意識。一段時間以來,公眾對國內器官移植和捐獻頗有爭議,討論包括使用死囚器官的合法性、死亡標準的認定以及器官分配的規則等諸多方面。從今年起,我國已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如何進一步提高公民器官捐獻意識,已成為擺在眼前的迫切問題,而破解這一問題的著力點,就在于提高器官捐獻制度的公正透明程度。
以此不難發現,靚靚父母做出的這一選擇,讓人看到來自平常人的奉獻精神和不凡善舉,這同樣是破解器官捐獻難題的重要建構力量。倘若像他們這樣用愛心和行動支持器官捐獻的人越來越多,無論多么堅硬的制度堅冰也可融化,再多的制度難題也有望迎刃而解。站在歷史的深處沉思,人們害怕的并非這個社會充滿假丑惡,而是這個社會不再有愛。大愛無疆,有愛就能戰勝黑暗,有愛就能春滿人間。讓我們以愛的名義,記住靚靚及其家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