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
圍繞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相關問題,半月談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隆國強。
記者:我們為什么越來越強調智庫建設?您如何看待智庫在現代社會運行中的作用?
隆國強:現代治理結構下,對于政府來說,提供政策咨詢意見和決策已經分離了,這是現代治理結構不斷演進的結果。智庫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研究公共政策,提供政策咨詢意見。
現代社會越來越復雜,公共政策的專業性也越來越強,公共政策本身涉及的利益群體也越來越復雜,而且現代社會各個利益群體表達利益訴求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公共政策專業性越來越強,決定了現代社會不再是僅憑經驗就能做出正確決策了。
“最大的失誤是決策的失誤”,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失誤,但決策失誤就是方向性的失誤,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越來越重要。我們推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都需要高水平智庫的建設。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智庫發展的新機遇?
隆國強:智庫確實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因為當今中國對智庫的需求非常強烈。
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體制在轉型、經濟結構在轉型、社會在轉型,整個國家的治理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新的治理體系還需要大量研究和探討。此外,信息化正在徹底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面對信息化這一浪潮,怎樣才能抓住機遇?如何應對挑戰?有太多問題需要研究。
這些需求給中國智庫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為滿足需求,我們需要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智庫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就是這樣的一條發展道路。
記者:您如何評價我國智庫的現狀?
隆國強:近些年來,我國智庫發展很快,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智庫數量很多,從業人員也不少,但高水平和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智庫并不多,我們的智庫資源整合得不夠好,低水平重復建設比較多。比如說,有關國企改革的政策咨詢,可能有數十家機構都在做,力量不集中,也就難以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分散、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碎片化研究的背后是體制機制問題。
我們的智庫在薪酬制度、人事制度、科研制度、外事制度等方面,更多地參考了行政管理部門的制度,這不太適合智庫的發展需要,不符合智庫運行的規律。
我們的智庫與中央的要求和時代的需要還有不小的差距,所以中央提出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為決策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記者:吸納人才對智庫建設是最關鍵的,目前還存在哪些障礙?
隆國強:智庫需要把高水平的人才吸納來,讓高水平的人才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平臺上,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為黨中央國務院,為各級政府出謀劃策,出管用的主意。
這里面是兩個層面,首先你得把高水平的人才吸引來,其次高水平的人才來了后,你得有一套激勵和約束的機制,激發他們發揮聰明才智。
智庫作為特定的一類組織應該有自己的一套制度,不能簡單參照行政管理體制。比如,一些官方智庫機構進人是通過公務員考試來選拔人才,這和選拔研究人才是不匹配的,政策研究人員和公務員對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公務員選拔考題面很寬,但我們更多地要求專業性。
還有人才的流轉也存在問題,比如經過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這個人可能就是不太適合搞研究,這些人怎么出去,這個通道就不太暢通,淘汰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還有就是智庫與政府部門之間的人才“旋轉門”沒有建立起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