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農民的兒子,到曾經的大同“拆遷市長”,再到時下備受輿論關注的太原市長,耿彥波始終個性鮮明。
瘦黑臉,大耳垂,單眼皮,小眼睛,56歲的年齡以及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壓力,都顯現在耿彥波眼袋和鼻翼兩側溝壑的陰影中。
他低調不起來。
盡管已經就任太原市長1年又9個月,一些大同市民仍在以各種方式表達對這位前任大同市長的不舍,或者憤怒。
此前,澎湃新聞曾獨家報道,10月18日,時任大同市委書記豐立祥落馬3天后,大同近千名市民在和陽門廣場聚集請愿——希望耿重回大同擔任市委書記。
這一次請愿活動使得耿彥波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熱點。上一次規模更大的聚集發生在2003年2月,耿赴太原任職的調令曝光之后。一場聲勢浩大的挽留請愿活動從2013年2月12日開始,持續近一周,其中不乏大同市民下跪、打橫幅、喊口號等舉動。
另一方面,因耿主導的拆遷而利益受損的一些大同人,仍在持續不斷地舉報和上訪。
從一個農民的兒子,到曾經的大同“拆遷市長”,再到時下備受輿論關注的太原市長,耿彥波始終個性鮮明。
不管他愿不愿意,爭議,已經是耿彥波始終無法避開的一個詞語。而從現在到未來數年,他也會成為學術界媒體界探討中國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機制的一個樣本。
面臨考驗的城建哲學
在太原邂逅耿彥波是件稀松平常的事。
一米七幾的瘦高個,踩著一雙落滿灰塵的舊皮鞋,大多數時間都在工地視察,率領幾十號人現場辦公——多年來,耿彥波被塑造的形象始終如此。
“城建市長”是外界送給他的一個相對中性稱謂。
去年一年,耿彥波“戰績”輝煌:太原市新修改造并州路、府東府西街等城市主次干道105條,軌道交通2號線試驗段開工。今年太原城建的框架則是投資170億元,改造長治路、南沙河路、迎賓橋等多條道橋工程。
但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往年這時候已經有城建規劃出臺了,今年到現在還沒出。”11月12日,太原市委外宣辦外聯處楊姓處長開玩笑地說,“有人說耿市長傷心了。”
因為拆遷安置和補償的問題,民間對耿彥波的投訴和舉報從未間斷。“耿拆拆”和“耿一指”是他收到的帶有批評意味的評價。
“耿一指”的意思是說耿彥波指哪兒拆哪兒。
9月1日履新山西省委書記的王儒林將自己的調研第二站留給了太原。
10月12日,在太原市調研考察座談會上,王儒林嚴肅批評太原的城建工作,比如規劃起點不高,而且有規劃也成了墻上掛掛,比如城市建設“重面子、輕里子”“重地上、輕地下”等。王儒林的話說得很重。
整整一個月之后,11月12日,新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吳政隆在城建工作專題會上強調,要按照王儒林書記提出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突出重點、解決急需,既重 面子 、更要 里子 ,地上地下并重,建設管理并舉”。
在當晚太原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的畫面中,耿彥波沒有發言,臉上似乎看不出任何表情。
“多留遺產,少留遺憾。”“寧挨一時罵,不挨千秋罵。”從晉中榆次,到太原,再到大同,耿彥波時常如此勉勵自己和身邊人。
然而,以城建擅長的耿彥波目前不得不放緩甚至停下腳步,他的城建哲學面臨著考驗。
未完成的名城計劃
此前,耿彥波的仕途還算順遂。
1958年11月,耿彥波出生在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
耿父雖然當過村支書,但始終是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要強、勤勞、能吃苦這些特點,就像和順口音一樣,從那時起就烙刻在耿彥波的身上。
18歲那年,耿彥波獲得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和順縣委通訊組擔任干事。
但他并不打算在縣里一直呆下去。在職修完大專后,他被調入晉中地區工作,先后在晉中地區團委、對臺辦擔任干事。
1983年,25歲的耿彥波再次試圖通過努力得到提升自我的機會,他參加了山西大學中文系干修班選拔考試。
上世紀80年代初,山西省委組織部專門在山西大學設立了干修班,培養在職干部。耿彥波當年的一位同窗對澎湃新聞回憶,1983年全省約有300人參加考試,按照考分選拔50名學生,耿是第二名。
兩年后,耿彥波帶著兩年學習所得重返晉中。他從地委辦公室副科長一直干到副主任,主要的工作是為領導寫材料。
終于,這位山西大學中文系的高材生有了用武之地。
1993年4月,耿彥波被任命為晉中市靈石縣委副書記,兩年后出任靈石縣長。2000年3月,耿成為榆次區委書記。
2004年2月,耿彥波短暫離開地方,出任山西省政府副秘書長兼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
經過在靈石和榆次的歷練,耿彥波履歷上憑添了幾分基層歷練的經驗,對于城建工作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經驗。2006年6月,當他被任命為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長,主管城建等工作時,他曾對自己寄予厚望。
“2007年是太原的城建年。”其時,耿彥波信心十足地提出太原要“建設一個新城,改造一個舊城,挖掘一個古城”。
按照他的設想,2008年太原還要“大干”,城建總投入將達200個億。
然而,在太原任職還不滿兩年,2008年2月,耿彥波接到一紙調令,出任大同市委副書記、代理市長。上任前,他向山西省委請命:“希望能讓我在大同起碼干滿一屆。”
在大同的5年,耿彥波以復興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大興土木,并一舉斬獲了媒體賦予的“拆遷市長”標簽,成為國內知名度甚高的“爭議官員”。
2013年2月,撂下了大同的一堆未完成工程,耿被調回太原,隨后出任太原市長。
被稱“王牌景點的締造者”
“是個能干事的人。”
無論是與耿彥波相熟的人,還是從未與之謀面的普通市民,都對耿作出了這樣的評價。
主政一方時,耿彥波確實做了不少民生工程,這也為他俘獲了一大批民心。
在晉中市榆次區,不少市民至今仍在津津樂道耿彥波“八路九區”的建設規劃,拓寬迎賓路、榆太路,新建工業園區、榆次文化中心、榆次二中、榆次區委區政府辦公大樓等工程受到了諸多好評。
在大同,人們說得最多的是耿彥波拆掉小鍋爐、集中供熱,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的舉措。
在太原,行走在東中環、南中環、長風街高架橋上的出租車司機,總免不了要夸起耿彥波:“這些路都是在耿市長來了之后修通的。”
“他用5年的時間做了別人50年做的事,也用5年的時間花了別人50年花的錢。”曾在晉中與耿共事多年的程清(化名)說,耿彥波始終有一個特點,總能在自己呆過的地方留下點什么。
在程清看來,耿彥波的政績觀很強。即便是在山西省政府任職期間,他受命改擴建了晉祠賓館,事后多家媒體也曾引述民間評價稱擴建后的晉祠賓館“美麗精致”。
耿“干事”的風格與一位曾經的晉中地委和太原市委主要領導十分相近,也因此得到了該領導的諸多賞識。
“他當太原副市長,就是該領導要去的。”程清說。
甚至在文化理念上,耿彥波也與這位領導頗多相似。后者在擔任山西省委宣傳部主要領導期間,也曾大力推廣山西傳統歷史文化,希冀塑造強勢文化品牌。
耿彥波則是打造古跡的“好手”。
靈石縣王家大院民居藝術館原館長侯廷亮將耿彥波形容為“王牌景點的締造者”。在主政靈石期間,耿彥波主持了開靈石縣旅游業先河的王家大院修復工程。
事實上,國內知名的榆次老城、常家莊園、大同古城墻、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等景點,都是在耿彥波的主持下開發或修繕的。
耿彥波對傳統文化的情結,讓他在每個任職地都找到了充分揮灑的機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