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墻”北側附近的護城河工地,目前處于停工狀態。作為大同“造城”的標志,城墻工程在耿彥波調任太原市長后放緩了建設速度,能不能在年底合龍“很懸了”。 (記者 張濤/圖)
大同市委書記落馬,引發了市民上街請求“耿彥波回來”。其背后是這位明星市長離任一年零九個月之后,大同名城復興計劃始終未能進入良性接續,多處工程可能瀕臨爛尾。
煤炭經濟的式微、國家土地等政策的收緊,已使得大同不可能再走當年的非常態軌跡。如何使耗資數百億的拆建工程不半途而廢,這是大同將來的嚴苛命題。而大同的軌跡,亦可折射出中國城市拆建邏輯的脆弱。
盧廷高身形俊朗,五十來歲的年紀,依稀還有年輕時機車廠工人的影子。他穿著大紅色的羽絨服,在一群灰黑色著裝的老年人中顯得醒目而精神。
“把大同建設成一個國際化的歷史名城和現代新區。與這個夢想相比,什么官都不想做。”在大同市的仿古建筑四牌樓下,模仿著大同市前任市長耿彥波,盧廷高用自學的山西和順方言,背誦耿的公開講話,“我就想在大同干”。
聽了“耿彥波”的保證,數十個圍著的老年人們便拍手叫好。
“最后一句是我加的啊。”倒是他自己揭了底。
這些老年人都是前市長耿彥波的粉絲,盧自備音箱,戴懸耳式麥克風,可以將耿市長的講話背上一小時。
但現在沒這么方便了。2014年10月15日,盧廷高和“耿粉們”跑去大同市委門口,放鞭炮慶祝前市委書記豐立祥落馬,執勤人員搶走了音箱控制器。
他被行政拘留15天,這成了新一輪“耿粉”和政府拉鋸的開始。隨后3天,陸續有“耿粉”聚集,重申他們須臾未忘的愿望,“讓耿市長回來”。
前市長耿彥波2008-2012年執政大同,距離2013年2月被調離,已經過去了一年零九個月。目前他是太原市長。
造城時間表沒了
在這一年零九個月中,李如東一直在懊悔,“早知道會這樣,怎么會接這些項目。”
2009年,他承建了兩棟6層樓的拆遷安置房,2010年,又在一個總量三十多棟樓的安置房小區里,承建了一棟高層住宅。
如李如東一樣的承包商成百上千,他們是一個龐大的造城運動的一分子,總導演是前市長耿彥波。這位有著“耿拆拆”、“耿指倒”外號的明星市長,2008年上任伊始,就制定了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復興計劃。其核心是重建一個老城,再建一個新城。
憑著商人的直覺,李如東們從中看到了商機,“給政府做事,至少不會賠吧”。
2014年,距離最后一棟樓完工交付已經過去了兩年,距離耿市長調任也已超過一年,大同市政府依然欠著李如東超過400萬的工程款。
最近一次付款是2013年的冬天,政府象征性付了10萬塊,聊勝于無。
在新世紀的中國城市拆建史上,大同將占據一席之地。這場“名城復興”,以大量的建筑奇觀奪人眼目,實現“重回明代”的壯志。超過40平方公里的新城則在一河之外拔地而起,酷似國家體育場和國家歌劇院的建筑初具雛形,一個比西湖還大的人工湖則蓄水完畢。
五年內,城市規劃建設面積翻了兩倍。前市長耿彥波計劃投入500億資金,無處不在的工地證明了這一點,僅2010年,用于新城建設和古城修復的資金,就超過了當年全市財政收入的兩倍。
耿彥波調任后,這一切似乎都戛然而止,不少工程進度緩慢或停止。
——最后一面還未合龍的西城墻,直至2014年11月,依然沒有完成合龍。“原來說年底必須合龍,我看很懸了。”焦日明的公司承包了四面城墻上的燈光照明工程,這是老城內最重要的文化景觀。如今,三面城墻上的工程都已完工,但西城墻卻在耿彥波離開后放緩建設速度,乃至停滯了。
他和李如東一樣,最后一次的政府付款停留在耿彥波調離之前。
——城墻內,已經拆掉的民居和尚未拆掉的民居交錯分布。60歲的居民張淑英說,她家所在的片區在2012年就被劃定為拆遷范圍。“耿彥波市長調離大同,拆遷的事情就再也沒被提起過。”焦日明說,在老城內,一棟本來被劃上大大“拆”字的商貿城,因為拆遷停止,竟然重新開張了。
——原本計劃環繞城墻的護城河,現在只有東城墻下的護城河有水。當地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一直就只有這一面城墻下的護城河完工注水。
——御東新區的東方名城小區,當地居民告訴記者,是耿彥波開發新城后竣工的第一個房地產小區,當時購房者甚多。但一路之隔的另一個小區,數年后開盤已無人問津。記者看到,入夜之后,東方名城小區的稠密燈火與另一邊小區的漆黑一片,形成鮮明對比。
——御東新區的“四大建筑”:體育場、歌劇院、圖書館、博物館,按規劃應于2013年8月竣工,但至今這四大建筑依然只有一個空殼。
“它們的建設完工現在沒有時間表。”2014年11月12日,大同市規劃局副局長劉明君對記者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