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到信息網絡侵權,從工傷保險、土地承包經營到裁判文書上網……黨的十八大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已單獨或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等部門出臺近40部司法解釋。
《法制日報》記者盤點發現,這些司法解釋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泛,在回應民生關切、懲治違法犯罪、服務經濟大局、彰顯公平正義中傳遞著暖暖的法治溫度。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為未來中國建設法治國家描繪出新的路線圖。在依法治國的征程上,司法解釋將發揮重要作用。
保合法權益拒人肉搜索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用這句話形容我國網絡現狀并不為過。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2013年9月6日,“兩高”聯合發布《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通過明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誹謗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為依法打擊此類犯罪行為,提供了更加明確的司法解釋依據。
今年10月9日,最高法發布《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首次將網絡上的自然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列為受司法保護范圍。尤其是對諸如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等信息的司法保護,無疑延伸了原有公民名譽權、隱私權的權利范疇。
誰都可能成為被“人肉搜索”者,司法解釋給慣于窮追猛打的“人肉搜索”劃定邊界,恰恰是為保護網友的合法權利。
“近年來,由網絡侵權糾紛引發的訴訟案件越來越多,信息網絡侵權司法解釋出臺得非常及時且很具有操作性,在司法實踐中能夠有效解決同案不同判問題?!敝袊ù髮W傳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巍說。
有專家指出,繼網絡傳播權、網絡誹謗問題的司法解釋陸續實施后,網絡侵害人身權益司法解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互聯網法律問題裁判規則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對建立和諧健康的互聯網秩序意義重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