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印發《“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首次將寬帶網絡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的背景下,《經濟參考報》記者最近在天津、安徽等地調研發現,盡管多地已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并積極落實,不過由于新建住宅光纖入戶配套設施缺位、通信設施拆改浪費巨大、投資大收益低等原因,“寬帶中國”戰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遭遇種種難題,新建住宅應采用光纖到戶方式建設政策在許多地方執行中幾乎淪為一紙空文。
新樓盤配套缺位 老樓盤“收費”驚人
盡管文件要求住宅建設單位必須同步建設住宅區內通信管道和樓內通信暗管、暗線等通信設施,預先鋪設入戶光纖、預留設備間,但是記者調查發現,新建住宅需預先鋪設入戶光纖等規定,在許多地方的執行中幾乎淪為一紙空文。
2013年3月印發的《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貫徹落實光纖到戶國家標準的通知》中明確規定:自2013年4月1日起,在公用電信網已實現光纖傳輸的縣級及以上城區,新建住宅區和住宅建筑的通信設施應采用光纖到戶方式建設。住宅建設單位必須同步建設住宅區內通信管道和樓內通信暗管、暗線等通信設施,預先鋪設入戶光纖、預留設備間,所需投資納入相應建設項目概算;新建住宅區和住宅建筑涉及的通信管道、樓內光纖、設備間等通信配套設施,應滿足多家電信運營企業共享使用的需要,保障用戶自由選擇的權利。
按照該文件的要求,住宅建設單位應組織對光纖到戶通信設施進行驗收,光纖到戶通信設施未按要求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介入公用電信網。
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新建住宅需預先鋪設入戶光纖等規定,在許多地方的執行中幾乎淪為一紙空文。中國移動天津公司計劃部項目經理蔡向陽告訴記者,按照要求,新建小區應該管道到樓、光纖入戶,但在實際建設中,許多開發商并未建設相關設施,也通過了驗收。出于競爭考慮,運營商不可能放棄這些項目,而運營商實現光纖入戶,平均每戶要付出近千元的成本,在有些小區,三大運營商各建一套設施,形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中國聯通天津分公司網建部副總經理王曉龍表示,按照規定,新建樓盤“紅線”內的通訊設施建設應該由開發商來完成,但實際執行中,能夠完成的小區幾乎沒有,很多小區連設備間都沒有。作為天津市最大的寬帶運營商,天津聯通每年花在光纖入戶上的投資在2億元左右,其中很多都是“紅線”內的成本,這些成本原本不應該由運營商來出。
新建樓盤配套嚴重缺位,而對老樓盤的光纖改造,也遭遇諸多“中國式收費”的刁難。
中國電信天津分公司網絡發展部高級技術督導紀根茜告訴記者,在新樓光纖入戶或舊樓光纖改造過程中,幾乎每個小區、寫字樓的物業公司都要向運營商收取“入場費”或“管理費”。“既沒有法律依據,也沒有明確的收費標準,完全看物業公司心情,有的收幾萬,有的收十幾萬,有的按戶頭一戶收幾十元,反正收了錢也不開發票。由于入門費用過高,有的小區或單位只好選擇放棄。”紀根茜說。
中國聯通安徽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光纖入戶交給物業公司的“入場費”“進門費”,住宅小區約每戶10元至15元,樓宇每棟2萬元至3萬元,在各單位聯合哄抬下,這些“灰色地帶”的費用還在不斷上漲。今年合肥市兩會期間,民建合肥市委的一份提案顯示,在寬帶改造升級過程中,開發商、物業、企事業單位等對電信運營企業收取高額進場費。初步統計,2013年僅合肥移動推進的寬帶網絡升級改造及無線局域網深度覆蓋施工建設中,就有110多個小區、30多所大中專院校因此未能順利開工。
除此之外,一些用戶的抵觸情緒也影響了“寬帶中國”的開展。天津市工信委信息基礎設施管理處處長姚天侍告訴記者,天津市從2011年下半年就開始推動光纖入戶,用光纖來替代原來的電話線,實踐中,一些中老年用戶對網絡沒有什么需求,擔心光纖入戶破壞裝修,還有一些用戶反映光纖入戶后一個多月多出七八度電,因而反對光纖入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