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單項指標的短期小幅波動而起舞”;
“看中國經濟,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單科’,更要看趨勢、看全局、看‘總分’”;
“把‘改革的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能’‘民生新福祉’”;
“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
“中國經濟有巨大韌性、巨大潛力、巨大回旋余地,我們的措施既利當前、更惠長遠,能夠防范出現大的起伏,更不會發生‘硬著陸’”;
“中國永遠做一個開放的大國、學習的大國、包容的大國”;
……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八屆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開幕式上的一個小時特別致辭,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引來陣陣掌聲。這份特別致辭既是對中國年度經濟的中期總結,也是對下一步政策措施的最權威解讀。5000多字透露出中國經濟的三大信號。
信號一:中國經濟出現積極變化
為何對中國經濟的看法,總是分歧較大?一個主要原因是各自的角度和立場不同。
李克強總理在本次年會上的特別致辭,比起去年此時更加淡定和信心滿滿。去年,李克強首次以國務院總理的身份在達沃斯論壇上發表演講,又恰巧趕上中國經濟增速連續兩個季度下滑,由7.9%下滑到7.7%、7.5%,一時間,國際上對中國經濟有不少議論,甚至認為會“硬著陸”。
怎么看待中國經濟?總理列出了一系列“硬指標”: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PM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用電量、貨運量等,主要指標的普遍回升,表明中國經濟運行呈現企穩向好勢頭。
一年過去了,中國經濟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仍然保持了7,5%左右的增速。但還是有聲音在懷疑經濟運行的真實情況。那么,到底怎么看待中國經濟,總理這次教了一個“秘訣”,那就是,“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單科’,更要看趨勢、看全局、看‘總分’”。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濟出現了積極變化。不僅表現在就業增加和居民收入增長這些硬指標上,還體現在結構優化上——新商業模式迅速成長,第三產業增速快于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長均高于工業整體增長,等等。
總理給這種發展定了位,即“我們所說的發展,是就業和收入增加、質量效益提高和節能環保的發展,也就是符合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科學發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