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房企業績普遍低迷的上半年,李嘉誠旗下、以內地房地產市場為主戰場之一的長江實業卻逆市飄紅,其半年報顯示,股東應占溢利(即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利潤)等多項指標呈現上漲的態勢。
有分析人士指出,較早拿地,然后緩慢分期開發,坐等土地升值,是長江實業長期保持高收益、高增長的商業戰術,但這也令李嘉誠家族長期受到“囤地”的詬病。
“囤地”讓長江實業逆市飄紅?
亞洲首富李嘉誠任董事會主席的長江實業,近日發布了2014年度半年報。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該公司股東應占溢利為港幣213.45億元,每股溢利港幣9.22元,同比均增長59%。
這與內地房企的遭遇頗為不同。由于今年內地房地產市場銷售放緩,多家房企業績持續低迷。如萬科的半年報顯示,2014年上半年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48.1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6%;龍湖地產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股東應占溢利為40.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這些內地龍頭房企的上半年凈利潤增幅均低于長江實業。
長江實業2013年年報顯示,該公司所有或參與的“開發中或待開發土地面積”達1182萬平方米。李嘉誠作為董事會主席,在長江實業2014年半年報中回顧上半年業務時表示,上半年,內地多個物業項目的住宅單位銷售或預售進展緩慢,部分城市銷售情況遜于預期。此外,長江實業2012年、2013年年報及2014年半年報顯示,2012年以來,該公司在內地只拿過一塊地。
那么,長江實業2014年上半年多項指標逆市大漲的原因是什么?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囤地是個中玄機。
中國房地產學會有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長江實業進入內地進行地產開發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通過分期緩慢開發、變相囤地,坐享土地升值。
湘財證券地產研究員張化東曾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認為,長江實業的土地儲備主要集中于內地,這些地塊中絕大部分是在2007年以前取得的。由于拿地時間較長,中間采取“囤地”手段,其土地儲備均價處于較低水平,這樣就保證了將地塊的價值充分挖掘,從而實現項目利潤最大化。
長江實業也曾公開承認旗下的土地成本較低。其2009年年報稱,“由于現有土地的平均成本較低,集團有信心所持土地將帶來良好回報。”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分期開發正是長江實業慣用的變相“囤地”手法。
不過,對于這一說法,長江實業近期向媒體回應稱: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在內地之土地發展項目均依國家法規進行,并不存在囤地之情況;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并沒有囤地的意圖,公司一直希望盡快完成發展及出售項目,以便回籠資金進行再發展。
長江實業29個內地地產項目9年間開發進展情況
長江實業29個內地地產項目9年間開發進展情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