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資平臺轉型已列入今年的改革清單,但實際進展遠低于市場預期。記者調研發現,依賴融資平臺的地方政府融資模式尚未發生真正改變,出于穩增長的需要,短期內地方債務規模進一步膨脹不可避免。專家擔憂,局部地區的債務風險可能一步步走向失控。
多位業內人士和專家向記者表示,地方融資平臺剝離政府融資職能并不能一蹴而就,從已有案例看,剝離政府信用尚需繼續探索,剛性兌付暫難打破,短期內還需要承受資金成本高企、債務規模進一步膨脹的壓力,未來隨著財稅體制改革深化和市政債全面鋪開,融資平臺大規模的關停并轉或無法避免,要繼續留存和發展則必須實現市場化運作、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轉型低于市場預期
地方融資平臺的轉型已提上日程,市場預期其政府融資功能將逐步弱化,而記者調研發現,受房地產周期性調整影響,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增速放緩,而穩增長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支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功能實際上進一步凸現。
根據國務院批轉的發改委《關于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規范政府舉債融資制度。開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市場此前預期,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融資平臺將逐步淡出歷史舞臺。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對記者表示,從往年經驗看,此類文件提出的任務未必一定會在當年完成,目前看,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的條件尚不具備。一個硬性制約條件是修訂版預算法尚未出臺。當前的預算法提出,“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一位城投公司負責人則表示,到底如何剝離政府融資職能還需要深入研究,肯定不是簡單剝離政府信用,放手不管。當前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遠未結束,大量的基礎設施項目需要上馬,完全剝離政府融資職能意味著很多融資平臺公司將會倒閉,政府的融資需求將更難以得到滿足,結果可能會更糟糕。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微刺激力度不斷加碼,政府融資需求增長,市政債試點已經啟動,但規模十分有限,地方融資平臺的政府融資功能其實在進一步凸現,并導致影子銀行的再度擴張。
據不完全統計,4月以來,廣東、海南、天津、河北、黑龍江、貴州等地推出的投資計劃規模已累計逾10萬億元。數據還顯示,上半年委托貸款增加1.35萬億元,同比多增2393億元。
東部地區某地級市融資平臺公司的人士透露,這幾年是融資平臺的償債高峰,銀行變得更為謹慎,但由于有政府信用兜底,依然能夠獲得一定額度的融資,另外,通過銀行表外業務、企業債、中票、融資租賃等方式都可以獲得融資,公私合營(PPP)也是一種較為倚重的融資方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