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節目現場關鍵詞讓選手頗費思量。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電視國學”也跟著熱:《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華好詩詞》、《最愛是中華》競相熱播。這當然和“限娛令”很有關系:一紙限令不僅讓親子類節目趁勢迅速崛起,也很快催熟了國學在電視熒屏上的又一季果實。不過,和《百家講壇》不同,國學熱卷土重來,這一次改走了綜藝路。
沉潛低調講內涵的國學,跟浮夸高調博眼球的電視綜藝,哪有那么容易嫁接?一不小心就變成兩頭不靠的雞肋。《最愛是中華》的制片人余慶告訴《新民周刊》,剛開始他們的節目創意,幾乎讓聞者落淚、觀者嗜睡。但最終,這檔節目卻在首播集就獲得了同時段排名前十的高收視,此后更是節節攀升,始終穩居國學類綜藝的冠亞軍寶座。
秘密?說起來就和最暢銷的小說一樣:有故事,有趣,有懸念,有互動。
有故事,有趣
余慶很直爽,毫不諱言這檔節目一開始其實是貴州省廣播電視臺派給貴州衛視的命題作文,目的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展現電視臺作為媒體的文化擔當。因為是命題作文,所以既不考核收視率,也不與廣告收入捆綁,鼓勵制作團隊放開手腳去做。
“做什么”很明確,但要決定“怎么做”,則很難。余慶帶領團隊看遍了國內文化類電視節目,“看完感覺這些節目都有一個通病:缺少現代電視的屬性。寫字、背唐詩,觀眾的參與度遠遠不夠?!痹谶€沒能確定節目方向的創作初期,余慶就先確定了什么是他絕對不要的:“沒有收視率的節目沒有意義,沒有觀眾能夠參與進來互動的節目沒有意義。”
他想做一個有趣的國學節目,于是遍訪國學達人,集中了一個班子,造出一個有六百多道題的題庫。把衛視的導演組拉過來,先測試一把。結果很令人沮喪:“10道題還沒念完,一位導演就跟我說:‘你這題目還沒念完3道,我就換臺了。考這首詩是誰寫的有意思嗎?我既不知道,也不感興趣。’”
一切于是推翻重來。每天開會,無數頭腦風暴,直到有一天,一位導演出了個天方夜譚的點子:一百個人眼里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那么一百個人眼里也會有一百個武則天、一百個秦始皇。我們不如讓選手一上來就講故事!
這個點子被迅速采納,成為《最愛是中華》最具代表性的“關鍵詞模式”的雛形。選手一上場,先隨機抽取一位歷史名人,以講故事的方式,描述自己眼中的他,答對屏幕上8個關鍵詞中的7個,即可過關。
準入門檻很低。拿武則天來說,“第一個女皇”、“無字碑”這樣的關鍵詞,連小孩子都回答得出。但要答對全部8個,卻漸入難境,越往下越考一個人的國學功底。而這8個用來概況名人一生的關鍵詞如何設置,也成了節目組最傷腦筋的問題。
為他們擔當智囊團的是北師大文學院副院長康震、“百家講壇”講師王立群和紀連海??嫡鹕锰圃娝卧~,王立群熟讀漢史,紀連海則是明清史雜家,三足鼎立,幾百個歷史人物就這樣借著關鍵詞立起來了。
原則上,人物分“一線、二線、三線明星”,一線如李杜,占比60%,二線如李清照司馬相如,占比30%,三線則是紀連海老師口中的“誰抽到誰死”,比如王陽明。但即使是三位評審,也會在關鍵詞設置時產生很大的分歧——康震給杜甫選的代表詩句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其他人就很不理解。詩圣杜甫有那么多名句,為什么不選“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或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最后康震的解釋讓大家心服口服:“杜甫寫這首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時候,是他在回家路上經過著名的華清宮,在山下聽到宮中歌舞升平之聲。等他回到家,發現自己的小兒子餓死了。杜甫當時為官,不用交稅,但即使是這樣連他的兒子都要餓死。這讓他感覺到社會肯定出了大問題。果然,寫完詩后沒幾天,安史之亂就爆發了。而杜甫留名后世,正因為他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社會敏銳的洞察,完全表現在了這首詩里,所以這句詩一定是他人生的關鍵詞之一?!?/p>
最好看的,不是教科書式的灌輸,而是爭鳴。每當選手答錯一個關鍵詞時,評審的“糾錯”最讓人長知識。“就像火燒圓明園,一般人都以為燒了兩次,英法聯軍一次,八國聯軍又一次?!奔o連海說,“其實只有英法聯軍那一次?!?/p>
因為好看又長知識,這檔本來不在乎廣告的節目,到頭來吸引了不少廣告商主動投懷送抱。
有懸念,有互動
很多人擔心隨著《最愛是中華》一集集的播出,想要留住觀眾,需要源源不斷開發新模式,將國學的新鮮感一直保留下去。但余慶的創意剛好相反:“《中國好聲音》就一個轉身的動作,但是做到了極致,《非誠勿擾》同樣是把脫口秀做到極致,所有成功的綜藝節目都有一個圖騰一樣的符號,我們的圖騰就是‘關鍵詞’?!?/p>
節目組把“關鍵詞”玩得團團轉:半決賽時倒過來玩,讓選手通過1-4個關鍵詞來反推歷史名人;決賽時又將變成“文化找茬”,找出錯誤的關鍵詞。怎么好玩怎么來。
其實,《中國好聲音》的“圖騰”是轉椅子,內核卻是“high”,選手high,導師更high。這種有別于一般青歌賽、歌舞選秀的互動,才是節目的葵花寶典?!蹲類凼侵腥A》同樣采用導師制,同樣把導師“拉下水”——在第二個比賽環節,康震、紀連海和王立群就會和選手配對,一個說一個猜,16個關鍵詞,有打狗棒也有狗不理,有山川大江歷史典故也有金庸小說美食中醫,考各方面的知識儲備。徒有其表或者欠缺言簡意賅表達能力的學者,還真不敢輕易上節目。
余慶說,這個“選手評審一塊兒玩”的創意,來自他看過的一檔美國綜藝,也是文化類,明星+草根,現場大屏幕給出一個詞根,由他們配合衍生出更多的單詞。
說到選手,那真算是五花八門,有閉門續寫《紅樓夢》的國學癡,有常年以漢服作打扮的女孩,有未來外交官,有烏克蘭過來學甲骨文的留學生,還有賣報大叔,花甲阿姨,賣菜大爺,甚至《最強大腦》的“魔方墻找茬王”鄭才千都來了。你都不知道,哪里可能潛伏著一個國學粉。
一比之下,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有的選手歷史背誦過硬,生活常識卻欠奉。紀連海至今都很郁悶,他的一位徒弟給他描述“火宮殿”這個詞,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先說“皇帝住的地方”,再搬出五行來描述“火”?!澳阒苯痈艺f長沙最有名的,吃臭豆腐的那個地兒,我不就知道了嘛!”紀連海沒答出這個詞直叫屈:“我每回去長沙都去火宮殿呀!唉!還有一個給我描述‘東來順’,得拆成三個字,第一個是西的反義詞,第二個是去的反義詞,第三個是逆的反義詞,我暈呀!”(記者 闕 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