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監測
近年來,網絡輿情監測逐漸得到越來越多政府部門的重視。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輿情監測不僅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還成為一門“學問”。從“花錢”到“應對”,很多政府部門在輿情監測領域的作為仍存不少問題和誤區。如何讓“監測”不跑偏成“監控”,是對建設服務型政府、落實有關部門改進作風的新考驗。
輿情監測成政府部門“必修課”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網民習慣于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發表意見,網絡反腐、網絡實名舉報顯現威力。作為潛在的被批評者,政府需要在第一時間了解和判斷輿情,于是地方政府紛紛在輿情監測領域加大投入。
中國政府采購網上的信息顯示,關于政府采購輿情監測系統的公告信息有近200條。從中央部委到基層市區縣,都很重視輿情監測。為了采購相關項目,這些單位的花費一般在十多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有些項目的花費甚至以百萬元計。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輿情監測市場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第一類是軟件平臺建設,如蘇州市委宣傳部采購的“輿情監測系統軟件”,被描述為“一套適合我市實際的操作平臺,包括與蘇州相關的輿情詞庫、數據庫和信息處理模塊、框架及模式”。建立這樣一個平臺,對于輿情監測來說幾乎是必備的。記者了解到,這部分的支出往往占相關部門在輿情監測投入中的大頭。
第二類屬于“服務”市場。目前,輿情分析師已成為一個新興職業,相關培訓和對社交媒體等媒介的運用是輿情監測的主要內容。因此一些地方單位在采購中不僅要買平臺,還要買相關服務。同時,參加相關培訓、學習也是購買“服務”的一種。
第三是“報告”類輿情分析。一些輿情監測機構會提供針對性較強的《輿情監測報告》,這部分往往和“服務”類“捆綁銷售”。廈門市委宣傳部購買的“互聯網輿情監測服務”中就包括“提供涉及廈門的輿情(周報、月報、季度報、半年報、年報)”等。
第四類是灰色地帶的“交易”市場。少數輿情監測機構會提供所謂“危機公關”服務,主要通過刪帖、屏蔽等手段消除負面新聞。“說白了就是‘滅火’,這部分支出上不得臺面,但實際操作中花費不菲。”某市一位宣傳部門干部說,一個負面消息,少說也要幾萬塊錢才能搞定。
政府部門的“大手筆”,某種程度上激發了輿情監測產業的火爆。據不完全統計,至2013年底,國內涌現出800多家輿情監測和軟件企業,目前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瘋長”中。
輿情監測到底“為了誰”
毫無疑問,作為政府部門了解和體察民意的新途徑,輿情監測正成為一種趨勢,也將成為政府的一種工作常態。從根本上說,其功能是通過了解民意來發現和解決問題,應該成為政府利用網絡和科技手段,自覺服務民眾、接受監督的一種新途徑。
近年來不少案例都顯示,政府部門不重視、不及時應對網絡輿情,往往會在事件處理中處于被動。今年發生在南京的“護士被打癱瘓”事件就是其中典型一例。當此類消息在網絡中瘋傳時,有關部門并沒有立刻發聲;而待政府終于發聲時,網絡輿論早已呈一邊倒局面,以至于無論相關部門發表什么聲明,還是公布完整視頻,都已無濟于事。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相關部門雖然對輿情監測熱情很高,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和誤區。
這其中,最大的誤區就是把輿情監測作為“監控”手段來使用:發現問題后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如何正確解決問題,而是如何“滅火”。
“監測不是監控,刪帖更是政府的一種懶政行為。”新華網輿情監測分析中心主任段賽民說,正確認識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從而建立網絡輿情分析、研判、處置的科學體系,是現在政府需要學習的課程,沒有權威的渠道發出權威的信息,常常是引發網絡輿情亂象的原因。
也正是由于對輿情認識的偏差,讓刪帖、刷帖等行為形成了產業鏈。去年12月北京警方查處的北京口碑互動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就是從事有償刪除網絡信息服務的專業公司。
此外,政府部門購買相關平臺和服務的透明度,以及花錢多少的合理性,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某縣一位宣傳部干部就對記者坦言:“這個東西值多少錢我們根本沒數,但領導要求必須把輿情監測做起來,我們只能買相對信得過的大企業或者大機構的產品和服務;至于價錢多一點少一點,倒是次要的。”記者了解到,在少數地方,的確存在利用輿情監測不透明現狀中飽私囊、暗箱交易等問題。
輿情監測不要“跑偏”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試水輿情監測市場的既有依托于高校的研究機構和依托于權威媒體建立的輿情服務與監測機構,也有很多專業公司、公關公司涉獵其中。
在段賽民看來,目前的網絡輿情培訓、服務市場比較混亂。“現在提供網絡輿情服務的市場門檻很低,很多機構都在做,但市場上缺少對于網絡輿情服務的科學認識。”段賽民說,很多公司只想著賺錢,難免出現“跑偏”的情況。
江蘇鎮江在網絡輿情應對方面經驗豐富,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制度。在這些新聞發言人眼中,目前社會上不少輿情監測機構的水平實在有些“拿不出手”。
因此,建立輿情行業的技術標準,塑造健康的職業道德倫理,已經成為輿情監測行業迫在眉睫的事。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副教授邵曉瑩說,有關部門應該首先建立一個規范,然后還要出臺相應法規的配套,“這個步子不能慢,和輿情監測一樣,慢了可能會造成更大的被動。”
段賽民表示,這種規范的建立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和輿情監測機構形成一種共識。“什么樣的處置措施是科學有效的?哪些又是不合理的?現在很多領導知道刪帖沒用了,但他們不知道怎么辦才有用。”段賽民說,真正具備決策權的人對網絡輿情應對是否有科學認識,往往成為網絡輿情應對的“勝負手”。
在很多網友看來,政府重視輿情監測是好事,但別“念歪了經”。
邵曉瑩表示,現在有些基層政府部門遇到網絡輿情第一反應是“怕”,第二反應是“捂”。“這都不是正常的應對方法,政府應該建立一套網絡輿情分析、研判和處置的科學體系,對民眾的正當訴求要盡快解決,對暴露的問題要及時查證,對傳聞要予以及時調查回應,對造謠中傷要嚴厲依法打擊。”邵曉瑩說,只有這樣,這條溝通政府和民眾的網絡渠道才能真正暢通。(記者 劉巍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