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上海共同見證中俄兩國政府《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的簽署。
這是一場長達10年的談判,這是一場長達20年的博弈。
自2004年10月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開始,中石油與俄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也由此拉開了中俄天然氣10年談判的序幕。
若從1994年中俄簽訂《天然氣管道修建備忘錄》算起,中俄天然氣談判則持續了20年。20年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和國際能源格局發生了巨變,俄羅斯和中國各自的經濟發展及內外部環境亦發生了深刻的改變,所有這些,左右了這場漫長談判的每一個進程。
困境
談判最艱難的時候,中方談判人員一直往俄羅斯跑,而俄方根本就不愿談。
“1992年至1993年,俄羅斯有一個重大的能源發展戰略,他們希望加速發展遠東地區、東西伯利亞的天然氣資源。”內部人士向記者講述,俄羅斯方面非常積極地向中國伸出了橄欖枝,但當時中國國內的能源需求以及環境壓力并不突出。1994年,中俄簽訂了《天然氣管道修建備忘錄》之后,中方并未就此項目進行積極推動。
10年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對天然氣的需求迅速上升,且一直持續至現在。需求迅速上升形成的缺口,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
“2004年,中國開始走出去,希望鎖定一些資源,推進一批重大項目,以保證國內穩定的能源供應。”內部人士對記者說。
2004年9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俄,中俄雙方表示,愿繼續推動落實中俄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項目,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設項目,以及在兩國境內共同開發油氣田。
據媒體報道,還是在這一年,中俄雙方開展經濟技術研究,尋找從西西伯利亞經新疆阿爾泰每年向中國供氣300億立方米、計劃供氣時間為2010年的可行性。
2006年3月,俄氣與中石油簽訂了《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會談紀要》,約定俄羅斯將從2011年開始,每年向中國供氣680億立方米,供氣年限長達30年,采取西線與東線兩種方案:前者以西西伯利亞資源為基礎,經阿爾泰地區與西氣東輸管道連接,年供氣量約300億立方米;后者則涉及東西伯利亞、遠東與薩哈林大陸架等天然氣田,年供氣量約380億立方米。
表面上看來,合作在推進,但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追溯至2002年初,國際油價在持續一段低迷狀態后,開始穩步上升,并在此后數年一直處于上升趨勢。這對資源國是一個利好消息。隨著油價的上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資源國都在強化資源民族主義保護。
彼時,俄羅斯作為資源國的心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中國這邊一頭熱,好像我們一直在求他。”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俄羅斯的戰略也隨之進行了調整。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原計劃開發遠東地區,但當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的時候,他們認為沒有必要了,開發的重點仍然放在北部。“這與它原來的戰略規劃不一致,戰略規劃不斷地修改,而且是朝著俄羅斯的最大利益去修改。這與中國的戰略構想差距很大,我們希望從東西伯利亞輸入天然氣,然后,與國家的整個下游開發連接起來,但俄方的戰略重點已經轉移了。”
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我們希望跟俄羅斯達成一個協議。但這種戰略之間的意圖是有差距的。這是當時的形勢所決定的。”他總結說,這是造成談判艱難的根本原因。“中俄之間雖然是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但實際戰略差異也很明顯,甚至有沖突。這阻礙了過去幾年雙方之間的談判。”
與此同時,俄羅斯開始多元化出口,市場遍布于歐洲、北美以及東南亞市場。它不希望被中國的市場所壟斷,也不希望自己的出口價格僅僅是針對中國市場,俄羅斯在跟中國談判的同時,也在跟日本和韓國談。
“中國一直希望俄羅斯早點把天然氣管道修通,但管道的修建過程非常復雜和困難,這中間曾有過中斷和改道,甚至要修往日本、韓國、朝鮮。” 袁鋼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時的中俄關系本身亦存在一些不確定性,甚至是制衡。中國很著急,甚至多次受挫、失敗。根本就談不下來,談不到價格問題上。”
內部人士介紹說,談判最艱難的時候,中方的談判人員一直往俄羅斯跑,而俄方根本就不愿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