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經濟增長“新常態”,這一概念迅速在經濟學者中引發熱議。“新常態”究竟意味著什么,中國經濟為什么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又將如何應對挑戰?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經濟學者。
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劇錦文看來,當轉型升級的階段結束后,經濟將有可能進入7% ~ 8%的中高速的新常態發展階段,但發展的質量會更好,更穩定,更有持續性。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也表示,中國經濟增長“新常態”的提出,是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陳文玲則表示,經濟體量大,增速下行是客觀規律、世界規律,經濟中高速增長將會成為一個新常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底在何處”,還沒有探明。要力爭在今后一兩年內,找到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均衡點,在改革中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對話嘉賓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劇錦文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 牛犁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 陳文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世錦
“新常態”:經濟增速的轉軌換段
劇錦文:“新常態”實際上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包括經濟增速的放緩和經濟質量的提升兩個內涵。早期,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比較高,但是經濟基數較低,在此基礎上增長,增速很快。而今,我國經濟的基數和基本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擴展,要實現高增速相對困難。
此外,由于過去經濟增長為數量型增長,即主要通過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投入拉動的增長。而今,經濟發展轉變為以質量為基礎的增長,需要通過技術進步等要素驅動。因此,當轉型升級的階段結束后,經濟將有可能進入7% ~ 8%的中高速的新常態發展階段,但發展的質量會更好,更有持續性。
牛犁: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最大的一個特征就是經濟增速的轉軌換段。以國際經濟危機為分水嶺,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產生了根本性變化。從經濟增長速度來看,由原來持續30多年GDP平均增速9.8%,過渡到目前7%到8%的中高速的增長階段。在這個新的階段,面臨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的全面轉型。
劉世錦:從大的背景看,我國經濟仍處在由過去10%左右的高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轉換期,這個中高速增長的“底在何處”,還沒有探明。要力爭在今后一兩年內,找到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均衡點。可以形容中國經濟進入“經濟增長的新常態”,或者 “中高速穩定增長期”。
當前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具備若干特征:第一,經濟增長從原來的10%左右,逐步過渡并穩定在新的均衡點上,如7%左右;第二,經濟結構呈現轉折性變化,增長將更多依托消費、服務業和內需帶動;第三,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加快,資源環境壓力舒緩,增長的可持續性增強,勞動生產率提升能有效抵減要素成本上升的影響;第四,經濟增長能夠提供相對充裕的工作崗位,產業調整與人力資本結構基本適應;第五,財政、金融、產業等方面的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化解;第六,企業總體上能夠實現穩定盈利,政府財政和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中等收入群體穩步擴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