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做一根堅韌的蘆葦
我們為社會新近接連發生的一些自殺事件而震驚。自殺的因由是抑郁。有專家介紹,全國每年因抑郁自殺的就有20萬人。
我們也為媒體披露的一些駭人聽聞的暴力行兇而憤怒。行兇的顯現是暴戾。有評論預警,一股暴戾之氣正悄然入侵中國社會。
抑郁、暴戾的深層,都可見到一種脆弱。這種脆弱已經沉淀、郁結為社會心理中一塊危險的病灶。
幾千年文明傳承,中華民族稟賦著優良的品性和氣質。勤勞勇敢,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歷經歲月滄桑,一路艱難前行,發揚光大。
生命的健康,首要的是心理的健康;社會的自信,首要的是文化的自信;民族的堅強,首要的是精神和意志的堅強。可如今,我們何以就成了一根根脆弱的蘆葦,脆弱得經不起生活中的一點瑣碎,生存中的一聲碰撞,生命中的一縷怨懟?
無疑,從溫飽奔向小康,我們的生活水平在節節上升。然而,我們似乎并沒有享受到相應的快樂,總能聽到埋怨:糾結比過去多了,壓力比過去大了,心也比過去更累了。
或許是往昔的貧窮留下的陰影特別濃重,或許是小康激起的希冀太過強烈,或許是社會生活中的比學趕超優勝劣汰逼人太盛,我們有限而寶貴的人生,都成了競技場上一場永無窮盡的打拼。人人都渴望成功,而衡量成功的標尺似乎只有一把,那就是財富。
于是,我們腳下的路越走越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遲滯和缺失,又平添了風險社會的許多后顧之憂,下崗失業,天災人禍,甚至只是家人的一場大病,就會將本已溫飽有余的日子一個早上打回原形。
無疑,我們已經獲有了空前的發展自由,自由流動,自由選擇,自主創業。同時,我們也體驗到了社會層化中新的歧視,還有社會流動中新的壁壘。
遏制收入分配中的貧富分化,整治特殊利益集團官商勾結中的腐敗亂象,依然是改革進程中的突出難題;幼升小,小升初,政府要動真格取消擇校費,家長又頭疼價格暴漲學區房,很多平民家庭依然“望學興嘆”;社會就業中的種種身份歧視,職場提升中的諸多權力蔭庇,構成了一道道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難以逾越的門檻。
在爭相以身份為標榜、以權力作資本、以財富相炫耀的不良風氣中,底層勞動者所體味的,不僅有物質的貧乏和困窘,而且有精神的壓抑和輕蔑。
我們已從狂熱的烏托邦的鼓噪中沉靜下來,從扭曲的意識形態的桎梏中掙脫出來。只是,我們很快又在世俗化的激流勇進中感受到了另一種困惑,就是信仰的虛無和道德的潰敗。
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勃興與蔓延,直接催生了精神世界的低俗化、空洞化和荒漠化現象,導致了我們心靈的迷失和心理的焦躁。社會關系的原子化、陌生化和叢林化,也在不斷地消解著溫情脈脈的文化鄉愁,我們多已無暇、無力也無心去著意關照、呵護身旁的弱者。頭頂的星河日見寥落,堅硬的現實裸露無余,生活猶如一把尖銳的鐵椎,可以輕易刺穿我們意識中那些輕薄和華麗的幻象。
從抑郁和暴戾的迷茫中醒悟過來,從脆弱和滯重的心態中掙脫出來,唯有勇敢地去選擇自己,努力地去變革社會。
我們要在還原生活中找回自信。世上的花有千萬朵,世上的路有萬千條,生活在別處,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創意里。熱愛生活,感恩生活,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斑斕,一種豐滿,就會感受到,田野上吹來的每一縷風,都帶著生活的芳香;天空中飄落的每一滴雨,都帶著幸福的滋潤。
同時,生活需要一種定力。他人未必就是自己的鏡像,此時永遠只是生命的開端。苦難和痛楚,本來就是生活不可分割的內容,也只有經歷了苦難和痛楚的熔煉和洗禮,我們才真正獲有和珍惜生活美好的意蘊和真諦。
我們要在重建社會中生長力量。這社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公共生活領域。自私自利、一盤散沙的個體注定是脆弱的,也是容易沉淪的。只有在公共事務與社會生活的廣泛參與和互助合作中,我們才能更好地培養公民應具的公共精神、道德義務和社會責任,積累公民人際信任、共同規范和組織網絡的社會資本,才能更真切地把握自身的根本利益,更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更有力地捍衛自身的體面和尊嚴。
我們還要在解放夢想中提升境界。這夢想是一種超越。有品質、有光澤的夢想,應是自我向社會的融匯,當下向未來的呼應,物質向心靈的貫通。當我們把生活與一種希望相鏈接、把生命與一種意義相融入,我們的心靈就有了最有力的支撐,就有了最溫暖的陽光。如此,再貧瘠的土地上也會有生根,開花,結果,再沉重的生活中也會有改變,創造,崛起。
遙望童年記憶中故鄉那迎風搖曳的蘆葦,春天里一片綠生生,秋風中滿眼黃燦燦。葦葉折疊小船,放游純真快樂的夢想;葦稈制作蘆笛,吹奏悠揚清脆的樂音;一根根飽滿的蘆葦,編織成一扇扇樸實的葦墻,在風風雨雨的抗擊中展示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當努力成為這樣快樂的、自由的也是堅韌的蘆葦。(蘇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