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際班”真的那么“高大上”?
目前,國內不少高中正值自主招生季節,以“中外合辦”“出國留學”為名義的高中“國際班”備受學生和家長青睞,但收費高昂、課程設置混亂、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也引發家長擔憂。“中外結合”的高中“國際班”是否真的“國際化”“高端化”了?半月談記者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進行了調查。
“國際班”招生火爆
近年來,部分大中城市的高中開辦了“出國班”“國際合作班”“國際課程班”等教學項目,打著“中外合作辦學”“世界名校錄取”等招牌吸引學生和家長,甚至有不少公辦高中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上海師范大學一項調查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各地高中引入的國際課程有20多種,近300所學校正在開設各類“國際班”,廣東、江蘇等地更出現一個學校開設若干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情況。
武漢市共有武漢六中、鐵中、育才高中、武漢外國語學校等12所高中開設“國際班”,比例約占湖北省重點高中總數的三分之一。武漢外國語學校校長李鴻朗介紹,該校“國際班”每年計劃錄取不超過40人,但前來報名的就有300多人。
“國際班”招生火爆,主要原因是家長看重其能“直升”海外高校的機會。家住武漢漢口的李女士準備送兒子讀武漢六中的“國際班”。她對記者說,學校針對高二、高三學生開設美國大學直升課程,她兒子讀“國際班”不用參加國內高考,就可直接到海外留學。
在采訪中,一些家長認為,若能保證優質的教學質量,高額學費也可以接受。記者登錄上海市示范性中學進才中學國際部網站發現,該校高中英文部一年學費7.6萬元;而南寧、鄭州等地的“國際班”收費每年至少在5萬元以上。除此之外,國外教材的費用也高達數千元。
雖然“國際班”學費高昂,但擋不住部分家庭的報讀熱情。“讀這個班就是為了讓孩子不再受國內高考的煎熬,進而能夠出國留學。”一名學生家長稱。
亂象叢生凸顯審批監管漏洞
記者發現,一些“國際班”受利益驅動,在招生、收費、頒證方面均存在違規行為;而主管部門也存在審批把關不嚴、監管缺失等問題,造成“國際班”辦學質量良莠不齊。
一是高額收費,無統一標準。一些家長反映,“國際班”的教學質量尚未“國際化”,學費首先“國際化”了,而且學費標準不一,額外代收項目繁多。
2012年,國內一家知名英語培訓機構開辦了國際高中。學生小新的父親告訴記者,小新每年的學費、食宿費用9萬元,學校組織參加“聯合國青年大會”和參觀世界銀行的游學活動費用3.98萬元,參與采訪亞運會團費7000元,有美國“高考”之稱的SAT(學術能力評估考試)考前培訓、預計三次赴香港考試等費用也需數萬元。雖然考前培訓、申請學校等服務費用獨立于學費之外,學生可以自選,但很多家長表示,為了孩子成功出國,這些項目“一個都不能少”。
對此,一些高中負責人稱,由于各地“國際班”開設課程、培養方式不同,收費標準自然不一,教育部門對這方面的收費也沒有明文規定。而部分公辦高中負責人則表示,由于經費緊缺,辦“國際班”來錢很快,因此大家都紛紛撲上來爭這塊“蛋糕”。
某地教育局一名人士告訴記者,公辦高中開辦“國際班”需經省級教育部門批準,但一些獲批準招生的高中在“國際班”招生、收費、證書頒發等方面存在違規之處。據武漢一名高中負責人介紹,目前高中“國際班”未經批準私自招生或未按照招生計劃招生的現象,較為普遍。
二是課程設置混亂,師資水平參差不齊。進了“國際班”,是否就能享受國際化的教育了呢?學生家長普遍反映,由于缺乏統一監管,加上課程設置多元化,目前高中“國際班”與現行普通高中教育模式迥異。小新所在的國際高中開設了9門會考課程,相關學習貫穿高一、高二階段,與托福、SAT等考試課程穿插進行。
“孩子是國際高中的第一屆學生,感覺學校在課程計劃、時間安排方面沒有經驗,學什么沒有提前安排,弄得孩子手忙腳亂。”小新的父親說。還有一些學生家長反映,這所國際高中的部分語言老師并不是全職的,而是兼職,學生上課的時間也得根據老師的時間來確定。上海市教委去年曾公開表示,部分未經審批的“國際班”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較為突出。
三是留學中介機構滲透公辦學校,催生留學產業亂象。一些學校抓住學生家長的“崇洋”心理,與留學中介合作,違規辦學,成為中介機構的“廣告牌”;或與國外“野雞大學”聯辦,成了“野雞大學”的招生辦。2012年,蘇州市一所公辦重點中學就曾因涉嫌違規辦學被媒體曝光,原因是其開辦“德威國際高中項目”并非與英國著名的德威學院合作,只是由一家名為“德威”的民辦培訓機構提供教學場所,實際上并不承擔教學運營工作。
審批監管環節亟待加強
一些專家表示,從客觀上看,正規的“國際班”在加快教育國際化,滿足學生多樣化升學需求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對收費缺少規范、師資和課程質量不高、無資質辦學等問題必須加強規范和審批監管。
首先,應出臺相應的規范性法律法規和準入年檢制度。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國家應盡快出臺相應政策性文件,明確普通中學能否舉辦“國際班”,并建立監管體系,對成本核算、學費收取、招生流程、證書頒發等都進行明確規定。
同時,建立年檢制度等監管辦學質量的長效機制。上海市將組建“上海市普通高中試點開設國際課程項目推進小組”,負責試點學校的立項評審和年檢,并建立相應的退出機制。
其次,探索切實可行的“國際班”課程設置。針對一些“國際班”大量開設英語相關課程和國外考試培訓課程、忽視傳統中學課程的情況,上海市基礎教育國際課程比較研究所所長唐盛昌表示,“國際班”引進的國外課程基本要求應與普通高中生教育教學要求相當,課程內容不能有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內容,與我國主流價值觀相沖突的內容必須進行相應處理后方可使用。同時,辦學者需對國際課程應用實踐進行研究與探索,加以創造性地變革和運用;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學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開設相應課程。
第三,繼續加快公辦高中師資力量配備,防止教育資源失衡。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范先佐認為,雖然高中階段不屬于義務教育,但也要兼顧教育公平。目前部分“國際班”有師資力量集中的傾向,應引導師資力量合理配置,不能把所有優秀教師、優質資源壓倒性地投入到“國際班”上,影響其他方面的教學質量。(記者 夏冠男 丁靜 廖君 馮國棟 張鶯 俞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