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綏
“延遲退休”似乎已大勢所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成為繞不過去的人物。2013年9月,一句“50歲退休65歲領養老金,男做園丁女洗衣”引來網民口水無數。時隔半年之后,楊燕綏接受了《人物》記者的訪問,她說,這句話是偽命題,斷章取義。她稱她幾萬字報告在說這樣一個事實,“50歲不能退休,未來65歲領養老金,技術革命決定一產二產的就業困難人群要轉向服務業,特別是養老服務,但需要政府和社會為他們搭橋”。
P=《人物》雜志
Y=楊燕綏
P:有評價說,你的觀點經濟理性過頭,人文關懷欠缺。
Y:最需要關懷的是日益增多的高齡老人。誰是老人取決于人均預期壽命。
“領取養老金要國家規定”?!皾u進式”是個時間表,延遲領取養老金要與老齡化、城鎮化、增加收入和消費、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就業崗位增加相互匹配,是個綜合戰略問題。
“何時退休是個人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頤養天年,每個人的情況不同。50歲離開正規單位,領養老金后回到灰色勞動力市場,實際沒退休,不在單位占崗,還在社會占崗。
“大齡就業轉移是客觀規律”。1963年出現生育高峰,2013年進入女性退休高峰,這是一個苦果。50、60歲人群學歷不高,健康狀況、繼續就業能力不是很理想,是汽車急轉彎時坐最危險位置的人,需要幫扶。養老服務產業可供3000-4000萬個崗位,約18%需要大學生、目前僅有100多萬從業人員。
“養老院園丁”需要培訓和取得資質,有職業規劃和收入預期,標桿月嫂薪超萬元,護老明星也可以做到。再如,10個床位可以辦老年護理院,需要對院長進行培訓,并有綜合醫療的支持。國家需要立法界定老人、子女和養老機構的責任,有效處理糾紛。
“義工背后有時間銀行”,今天你為別人服務,明天有人為你服務,但需要出臺《義工管理辦法》,建立一個服務記錄。說到這里,人們不會誤解了吧。
P: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的秘書長唐均說,讓50多歲人退休,給點養老金,回家照顧孩子或自己的老人,這不也是社會服務?
Y:有一次在人民網我跟唐均討論,他差一點說服了我,聽上去有點道理。可我突然明白了,這里有時差,他在說今天的狀況,我在說10-20后的規劃,獨生子女都50多歲了,在四代同堂的條件下,1個人要照顧幾個老人,自己干力不從心,請人干付不起工資,要從現在起發展養老服務業,這是未雨綢繆的事情。
P:所以你認為學者要經濟理性為先?
Y:公共管理有一句話,老百姓都是理智的,就不需要政府了。老百姓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無可厚非。養老金涉及兩代人,政府應該從長計議。不能忽略企業因高費率減少用工和競爭力,青年人高費率養不起孩子買不起房的問題,卻先把最脆弱的群體調動起來說延退,其實辦法總比問題多。青年人問,今天的養老保險繳費,明天可否保值返還。養老金精算模型75年,這是可以回答的,不能只說“當前支付沒問題”。
我導師說,養老金是危險專業,你要告訴老百姓和政府,為了明天而動今天的蛋糕,肯定要挨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