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社會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速,各種養老需求正出現急劇增長的勢頭。根據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理論,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老人們在基本生活得到滿足之后,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包括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學習正是人的高級精神需求,是人生的一種自覺需要,不分性別、年齡、貧富。人生易老,而學習之樹常青,終身學習已經成為國際流行的教育理念。
當前,中國人的壽命普遍延長,退休后的生活還有許多年,老年人有了自己更多的休閑娛樂時間。他們不僅需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需要琴棋書畫詩酒花。他們渴望通過學習促進與他人的交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特別是在信息大爆炸時代,如果老年人不學習,不僅會與時代脫節、逐漸被邊緣化,而且越不進行知識“補鈣”,頭腦越會鈍化,越會感到孤獨和空虛。
半月談編輯部最近組織記者深入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山西、湖北、黑龍江等地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很多老人在退休后選擇走進老年大學、社區活動室等教育培訓場所,學習自己感興趣但因各種原因沒能學成的知識,從而使自己處于一種充實、愉悅的狀態,而這種狀態也會給整個家庭和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在物質生活基本得到保障的今天,老年人同樣需要情感贍養、知識贍養。實現老有所養,也應包括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老年大學爆棚凸顯精神饑渴
近年來,老年大學的火爆程度絲毫不遜于一些名牌大學。在江蘇、上海、湖北、黑龍江、山西等地,老年大學招生一度爆棚。老年人不僅爭先恐后報名,甚至已經學成的畢業生還“賴”在學校遲遲不肯離開。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老年大學深受老人青睞的背后,是老年人存在強烈的精神饑渴。
“一座難求”與“舍不得畢業”
凌晨四五點鐘,江蘇省無錫市老年大學門口就排起了長隊。隊伍里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自帶小板凳、干糧,看上去是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不早點來,根本報不上名,上次招生我就錯過了。今天起個大早,沒想到還是有人比我早。”排在隊伍中間的何老先生看著長長的隊伍,有些無可奈何。
到了8點半學校招生工作人員上班時,排隊老人已達數百人,他們爭先恐后地咨詢著這次開班的情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很快,電腦、鋼琴、舞蹈等科目就報名滿額,后來的老人索性有什么班就報什么班。一位老人告訴記者:“本來想報舞蹈班,可又滿了。我怎么也要報個班,回去好給老伴一個交代。”
無錫市老年大學副校長丁建中介紹,這幾年老年大學招生一直非常火爆,電腦、鋼琴、舞蹈這些需要場地、需要一人一機、一人一琴的科目更是“一座難求”。現在學校正在考慮如何擴容,讓更多老人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無錫老年大學的火爆在國內并非孤例。在黑龍江,哈爾濱老年大學春季招生已結束。招生辦主任鄭巖回憶報名那幾天,直言“累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湖北武漢江岸區老年大學辦公室主任薛賢桂告訴記者,從周一到周六,21個教室都是場場爆滿。今年春季招生時,報名的老人從三樓開始排隊,一直排到操場上。許多老人想報名卻報不上,只好失望地離開。
“老年大學火爆已經持續好多年了。”山西老年大學教務處處長溫忠貴說,學校創立近30年,已經從當初的400名學員發展到現在的3000多名。盡管學校場地不斷擴大,設施不斷增加,但還是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老人需求。
北京市海淀區老齡大學教務主任熊振常說,老年大學學員一般經過3至6個學期的學習即可畢業,有的老人遲遲不愿畢業,最牛的“留級生”在校學習24年仍未畢業。
哈爾濱市民鄭奶奶退休多年,自從12年前在老年大學報上名后,直到今天仍未畢業。從最初學聲樂、舞蹈,到現在練太極、學京劇,她幾乎把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學了個遍,但仍不“知足”。在她看來,上大學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與年輕人追求進步的目的不同,很多老年人繼續學習的出發點是有事兒干。我們這兒很多學員即使完成了課程學習,還是愿意繼續待著。”浙江溫州老年大學相關負責人陳春勉說,溫州老年大學開設一些課程,很多學員的水平比老師都高,但還是愿意來學,因為有個平臺能夠溝通交流。
鄭巖表示,大量留校生和不斷增加的報名者,使得哈爾濱老年大學在校學員不斷增加。近5年來,該校在校學員平均每年以15.8%的速度攀升,今年已從去年的1.5萬人增加到2萬人。
杭州市退休干部大學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愿意退課的老人很少,為了讓更多的人報上名,不得不對報名科目做出限制,每人最多只能報兩門課,但這一措施仍然難以解決問題。
除了老年大學,不少社區還出現了居委會組織的興趣班和老人們自發組織的學習小組。在北京金寶街東城行政大廳五樓,就有數十個老年學習班,每個班都是名額爆滿。
名額爆滿背后是無法安放的孤寂心
老年大學為何如此火爆?從主觀需求透視其原因,是老人們孤獨的心靈渴望被關注、被充實。
已經80多歲的方奶奶和老伴在老年大學讀了十多年,她說自己不想畢業。“只要老年大學不趕我們,我會一直在這里學習,你看我現在氣色多好,能夠活得這么健康,也是因為在老年大學有所寄托。”方奶奶說。
“寄托”兩個字,道出了絕大部分老年人的心聲。晚年生活的孤寂造成精神空虛。從國家某部委退休的高先生告訴記者:“以前每天都有文件要看、要批,雖然事情多,但是很充實,現在睜開眼就發愁今天怎么過。”
“退休即退化的現象需要引起高度關注。長期與社會大環境隔離,會讓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退化效應,進而滋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北京化工大學從事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李老師說。
61歲的張志勇老人說,現在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增多,有的老伴不在了,又沒有愛好,和社會脫節,造成情感饑渴。但情感總是要找個機會釋放的,來這里學習一方面是知識需求,另一方面就是交流需求了。
太原市老年大學的工作人員張素蓮介紹,看電視成了不少老人一天中主要的娛樂方式,每天的家長里短使人心情沉重,長時間坐在麻將桌邊不利于身體健康……還有的老人百無聊賴,只好走在街上看人來人往,很多老年人就這樣度過了一天又一天,這就是典型的“熬日子”。
62歲的張玉順老人對此深有同感,他的兒女都在外地,家里只有自己和老伴,悶在家里是大眼瞪小眼,走出去又不知道該干什么。“退休之后就沒有了活動,站在馬路上就想找人說話,不用別人主動問路,就巴不得告訴人家。”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馬敏說,許多老年人在年輕時忙于工作和家庭,興趣愛好擱置一邊。接受再次教育,可以彌補他們年輕時的缺憾,更好地享受生活。
而在北京八維教育集團新生學院院長董明看來,現在的老年人大多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出生的,由于歷史原因,他們在成長時期普遍缺少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在科學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這些老人掌握的文化知識和技能顯得有些貧乏、單一,適應社會的能力相對較差。而老年大學和社區興趣班的興起,正好滿足了這部分老年人的求知需求。為此,八維教育集團新開設了專門招收老年學生的學院——新生學院,讓老年人通過學習像獲得新生一樣,再次煥發活力,重塑自信心。
老人們上老年大學雖然理由各不相同,但說到底,都是為了讓自己晚年的心有一處可以安放的地方。杭州市的吳阿姨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己去過一些老年公寓,那里的生活太單調。“我心目中的理想養老院,不僅要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還得有琴棋書畫詩酒花。我們不僅要老有所養,還得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來自法院系統的一組數據也印證了老年人對精神追求的渴望。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介紹,近年來贍養糾紛案件總體呈穩步遞增趨勢。根據該院對近5年審理的老人贍養糾紛案件分析,老年人的贍養訴求多種多樣,而在城市贍養糾紛中,老人們除了要求子女支付生活費用外,對精神贍養、渴望精神慰藉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資金、場地、師資缺失——多因素導致老人入學難
一邊是老人們渴望上學的愿望強烈,一邊是老年大學容量有限。這幾年,各地老年大學報名持續火爆,班級數字不斷增長,“擴容”能力有限是擺在老年大學負責人面前最現實的問題。
“老年人入學需求持續增長,我們能想的辦法就是增加班額,可是教室從哪里來?”鄭巖表示,現在能用的資源都用上了,再想增加招生名額很難。目前哈爾濱老年大學在校學員已經接近2萬,而教室僅有34間。為了讓現在的課程運轉起來,教室和老師都是滿負荷運轉。
鄭巖的苦惱是目前老年大學現狀的一個縮影。與迅速增長的學員相比,老年大學的師資力量也遠不能滿足需要。即使是辦得很成功的一些老年大學,與龐大的需求相比,其硬件設施和場地建設也相對滯后。
江蘇一位老年大學負責人訴苦說,老年大學和普通大學不一樣,不能搬到偏僻的地方去,要考慮到老人來回方便,但現在真的沒有地方可擴。
學員激增也讓師資不足問題開始凸顯。一位老年大學教師直言太辛苦:“滿負荷運轉都算好的,我們很多老師在超負荷運轉。但看到老人們那么想學,我們只能說服自己再堅持堅持,真希望能有更多人愿意加入老年大學教師的隊伍里來。”
此外,經費也成為一大難題。一位老年大學負責人說:“老年教育收費低,沒有哪個機構可以撐得下去。”目前老年教育屬于公益事業,由政府財政補助,但是這方面投入還不能夠滿足需要,教育資源仍然十分緊張。
身份歧視同樣是當下部分渴望學習的老年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很多依托于知名高校或單位成立的老年大學僅招收本單位的退休職工,這讓許多老年人望而興嘆。有些老年大學的招生條件則限定了學歷、職稱等條件,對于社會上的大多數老年人來說,這些門檻更難逾越。
丁建中表示,中小學中常見的資源不公平現象在老年大學中同樣存在,不少學員沖著無錫老年大學條件好,即使轉幾趟車也要來這里學習。“其實一些區、街道也有老年大學和老年活動中心,但由于硬件條件不足,老人只能舍近求遠。”
除了辦更多更好的老年大學外,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副教授邵曉瑩表示,上學難折射出老年人文化生活選擇的局限和單調,一方面老年大學要適當擴容;另一方面政府和社會要從老人精神需求的本質著手進行整體擴容,讓老人不必都來擠老年大學這一座“獨木橋”。(記者 劉巍巍 王菲菲 皮曙初 秦亞洲 周蕊 司鷥 南婷 張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