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送孩子來華留學的老外:美國社會階層固化 流動性很低

                2014-04-30 08:28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圖為2011年,德國小學生在浙江諸暨開展文化交流

                  大部分送孩子來中國的外國父母,希望孩子對中國的了解不是蜻蜓點水,而是要徹底融入這片土地的文化。圖為2011年,德國小學生在浙江諸暨開展文化交流,學習武術、書法、剪紙,秧歌等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秶H先驅導報》 資料圖

                  當不少中國家長糾結于國內的學業負擔、升學壓力,不惜代價把孩子送出國當“小留學生”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卻開始把孩子送到中國來接受中式教育。而這已經成為時下中國一個非常有意思而又耐人深思的社會現象。

                  冀望孩子擁有“中國式智慧”

                  馬雪亞是一位70多歲的美籍華裔,定居紐約40多年。最近他們一家正辦著手續,要把兩個出生在美國的小孫女送到北京讀幼兒園。

                  馬雪亞的兒子在美國出生,如今已經是一名注冊會計師;兒媳婦是意大利人,服裝設計師。按照常理,他們的兩個女兒,應該和爸爸一樣,接受美國的開放式教育,成長為國際化人才,延續一個家族在美國的繁衍發展。

                  不過,這家人正在打破思想和距離的藩籬:送孩子到中國接受啟蒙教育,學習中文,已經成為舉家共識。老外送孩子來中國,“圖”的是什么呢?馬雪亞的回答是——中國嚴格的教育方式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國正在經歷的崛起,和未來無限可能的發展空間,正在觸動更多海外人士,他們冀望自己孩子能擁有“中國式智慧”。

                  拿到美國綠卡、在耶魯大學擁有教職和訪問學者身份的王偉(化名)和劉梅(化名),三年前帶著出生于美國的兒子回到中國。孩子目前已經結束了在上海的幼兒園生涯,開始在北京的清華園附近上小學。

                  劉梅說,嚴格的中式傳統教育和集體主義氛圍,避免了自由散漫放任西式教育可能養成的過于放縱的習性。如今,他們的兒子在中國校園里成長為一名成績優異、人格健全、體格強壯的優質學生。“他因為不斷獲得的認可而更加努力,這種身處優越環境而能持守的勤奮、拼搏的精神,正是我們所期待的?!蓖鮽フf。

                  這些觀點,和不久前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的一篇題為《美國夫婦:我們為什么送女兒來中國?》的文章不謀而合。畢業于北京大學的中國籍媽媽和畢業于斯坦佛大學的美國爸爸,闡述了他們舉家移民中國的理由——讓女兒Kay接受中國教育。“美好的校園回憶”、“更為公平的中國的教育制度”、“中國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Kay媽媽列出的三個理由。

                  “通過努力獲得成績對于孩子是更深刻的快樂,這種經歷會進入更持久的精神層面”“美國社會階層固化,流動性很低,這種大環境對人的心智全面發展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障礙”“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中國對于世界認識的智慧是絕對值得深入了解的。不在中國長大,會錯過這筆寶藏”,她在文章中這一解釋。

                  雖然有讀者質疑文章中列舉的美國等級觀念、教育模式沒有那么糟糕,但為Kay爸Kay媽“點贊”的讀者更是占多數。

                  “小學、中學在國內好,知識全面,基礎扎實,將來深造基礎好?!本W友“其土”說。

                  “中國教育相對公平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窮孩子,還是富孩子,只要成績優秀,就能進入重點班,而參加高考就有機會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本W友“天馬良駒”說,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人在教育方面對美國趨之若鶩,如今越來越多美國人開始向往中國教育。”香港文匯報高級記者、北京分社執行總編輯凱雷指出,這一變化的背后,是世界對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認可,是中國經濟實力躍升帶來的全面影響。

                  “九九乘法口訣”比中國功夫更關鍵

                  隨著海外對中國的興趣點不斷拓寬深入,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正在提升。

                  一個典型的例子比如,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對面不到一公里、僅有100多戶人家的少林新村,常年住著一批學習中國功夫的外國人,多時可達幾百人。他們和中國農民同吃同住。

                  但如今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不再止是“功夫”。中國人人背得滾瓜爛熟的“九九乘法口訣表”,被英國專家認為是關鍵的“武林秘籍”,賦予了中國孩子神奇的數學能力。今年2月,英國教育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率領英國教育代表團赴上海“取經”,了解“如何在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上找到平衡”。課堂上,孩子們的快速運算能力讓代表團驚訝。而在最近兩次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計劃)測試中,代表中國大陸參加的上海市中學生在數學成績上連續位列第一,且分數遙遙領先。

                  回國后不久,特拉斯就向上海教育部門發函希望中方派出60名數學老師赴英短期執教,幫助提高英國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而英國伯明翰紐曼大學二年級學生卡爾布朗此刻正在山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包括他在內的70名英國大學生,在孔子誕生地齊魯大地展開為期3周的“體驗動感中國”項目學習。

                  從基本漢語培訓,到中國書法、太極拳、京劇、茶藝等文化課程體驗,到區域經濟發展實地考察、名勝古跡參觀,甚至走近濟南市民家庭體驗生活……這一切讓卡爾布朗和他的同學們感到新鮮刺激。

                  “我們非常喜歡中國文化,迫切地想了解神秘的東方古國是如何創造近20年經濟飛速成長紀錄的?!笨柌祭收f。

                  大部分送孩子來中國的外國父母,希望孩子對中國的了解不是蜻蜓點水,而是要徹底融入這片土地的文化,尊重中國的風土人情,從根本上去理解中華民族。在上海的中芯國際學校就有近2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而近十年來,求學海外的中國學生人數增加到原來的三倍,勢頭有增無減;但與此同時,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和英國之后的第三大最受國際學生歡迎的國家。

                  據統計,2013年,共有來自200個國家和地區的35.6萬多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華學習。他們所學專業,不再局限于漢語言、中醫、戲曲等傳統文化專業,而是遍及文、理、工、醫、藝術、體育等百余個專業。

                  交融對話、批判吸收、繼承改造

                  去年初,美國成立了“十萬人留學中國”基金會,希望進一步改善和增加美國學生學習中文和留學中國的機會。“去中國留學能夠改變一生。這會打開通向未來的視野和大門?!被饡偛每ㄌ}拉·麥吉弗特說。伴隨全球化進程,世界各國已組合為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教育作為文化的一個折射面,展現著這種變化。凱雷說,中美教育界之間平等的交流對話、互補劣長,就是最好的文化、文明交流例證。

                  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的“嚴苛育兒經”《虎媽戰歌》曾經引爆了全世界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討論。人們認為,未來的教育方式,應該在結合各自國情的基礎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譬如數學教育,凱雷認為,中國應試教育中的數學學科在奧數比賽中被推向痛苦的極致,而崇尚自由的美國孩子,對數學學科的天然反感也被推向放任的極致?!斑@是中美教育體系的極端表現,長此以往,對兩國教育,乃至民族發展都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傷?!彼f,雙方互相借鑒融合,就會得到很好的“中和”。

                  當然,中國的教育體制也有一些弊端,長期存在應試教育以及不均衡的教育資源,讓孩子、家長和老師為升學奔忙疲憊不堪。如今,中國正在教育領域掀起一場長期而深刻的“變革”。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發起的新教育實驗,就是這樣一個民間教育改革行動。朱永新希望,兒童的學習不應該只是“為將來的工作與生活作準備”,其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這種理念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改良當下教育的愿景與規劃。

                  “當然,改革并不意味著中國對自己教育理念的否定,而是將西方教育中尊重學生個性、智商情商全面發展的特點都有被充分的吸納,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模式。”凱雷說。

                  事實上,文明間的交融對話、批判吸收、繼承改造,是推動彼此進步的最好方式??煽诳蓸饭敬笾腥A區及韓國區董事長魯大衛的故事就是這種對話、融合和進步的最好注釋。

                  1975年至1977年間,中美關系融冰后,大衛隨當外交官的父母在北京居住了2年多時間,成為北京五十五中唯一的外國孩子,也是京城里少見的洋學生。

                  在中國,大衛經歷了學工、學農、學雷鋒;跟著解放軍做體操,課前做眼保健操;騎著自行車在長安街上到處跑……身邊的一切都讓他好奇不已。

                  “中學時代改變了我的人生,我愛上了中國和這里的人民。”大衛說,今天,中國給了他發展的機會和空間。他把孩子送到三里屯的北京五十五中,讓孩子與中國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漢語。如今,孩子的中文比他還好。

                  “融合本土歷史文化精華、接軌世界先進理念的中國,理應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正在美國波士頓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杜嘉倫說,正在成長的祖國,讓海外學子“倍兒有面兒”,也將迎來更多學子的回歸與到訪。(記者 任沁沁)

                責編:李宜馨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波多结衣一区| 欧美成年黄网站色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49pao强力在线高清基地| 女性生殖殖器特级表演|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欧美性受xxxx狂喷水| 别揉我胸啊嗯上课呢的作文|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二月|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极品丝袜乱系列集合大全目录| 免费黄色网址在线播放| 色欧美片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永久一|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 大学生初次破苞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最新国产在线观看福利|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看|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 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天天影视综合色| 免费永久看黄在线观看app| 色老头成人免费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www.henhencao.com|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欧美freesex10一13|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田中瞳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被窝影院午夜无码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bbbbbbbw日本| 天天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