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瞧見那些過于虛無的概念產品,我不免聯想到英劇《黑鏡子》里諷刺高科技的橋段——即使我們用虛擬屏實現了游戲、聊天、視頻、人工智能對話等等,暫時擺脫了無聊和空虛,但當人心人性裸露,人類還是會悲傷啜泣。
網上有個段子,對于現代人上床睡覺的定義:從電腦變成手機。
我暗自對號入座,發現自己真是這樣。好不容易合上了電腦,結束了一天的學習和工作,伸個懶腰爬上溫暖的床,卻又拿出手機,把朋友圈或是微博消息挨個兒刷一遍。鐘表滴滴答答地轉動著,一晃已是第二天。
手機、電腦、電視、平板、照相機……除了睡覺、吃飯、上廁所,現代人幾乎無時無刻不面對著屏幕。哦不,有些人吃飯和上廁所也不例外。
在德國召開的一場數碼科技會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共有18.3億部智能手機,每位手機用戶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機。換言之,除了休息時間外,每人平均每6分鐘查看一次手機。你“達標”了嗎?你能忍住多久不看手機?你能想象手機不在身邊的日子嗎?生活仿佛就是從一個屏幕切換到另一個屏幕,周而復始但仍樂此不疲。從公交到地鐵,從商場到學校,滿眼的屏幕都在宣告:現代人已經淪為了“屏幕之奴”!
伴孩子成長
作為自制力有待提高的一員,我似乎從小就被各種亮光的屏幕吸引著。
一項調查顯示,4歲至6歲的城市兒童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而將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動終端上網。人類對屏幕的依賴已經出現了低齡化現象,難怪專家們擔心:現在的孩子會成為不折不扣的“屏幕一代”。
小時候除了學習和玩,最大的消遣方式莫過于看電視。無奈爸媽管得嚴,遙控器還沒抱熱,就被“勒令”看書去。懷著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的心情,相信大多數人童年都會干這樣的事情——偷看電視。
隨著爸媽車子發動機的聲音逐漸遠去,我便開始了行動。先是默默記下遙控器擺放的位置,然后記下打開電視后的頻道,最后,就是讓人激動的看電視環節了。不過看電視的時候也不能掉以輕心,必須隨時留意門外的風吹草動,以防“敵軍”隨時圍剿。一旦聽到了門外有一絲動靜,我便立刻調好頻道關閉電視,然后火速將遙控器放置原位。當發現是虛驚一場時,總會暗自竊喜,然后重復之前的動作。
多年后在網上發現一個有趣的帖子,都是網友們小時候偷看電視時給電視降溫的奇招,鉆研程度都趕上物理學家了?;叵氘斈辏揖谷挥蒙茸咏o電視機降溫,現在想來,真是哭笑不得。
那時還有我們這一代人記憶中不可被取代的任天堂和小霸王,每回和小伙伴們在一起屁股一坐就盯著屏幕幾個小時,中間廁所都不帶上的,先把魂斗羅超級瑪麗通關一遍再說。
再大一點出現了“電子寵物”,這玩意風靡的時候每個小學生脖子上掛的都不是鑰匙,而是小小的黑白方屏,課間休息的首要任務就是給它們“喂食”、“喝水”、“安排鍛煉”。其實就幾個簡單的按鍵,但正是這樣一塊小小的屏幕讓稚嫩的心靈初嘗照顧“他人”的喜悅和滿足。
后來有了PSP、PS2這些先進的掌上屏,功能也超越了游戲機的范疇。再后來電腦走入家庭,曾幾何時一度以為這一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
多年來,放學后看電視、玩游戲的時間就這樣被玩電腦無情地占去。清楚地記得讀五年級時有天放學后跑到同學家里玩電腦游戲,正盡興時他爸爸突然回來了,我同學慌亂之中直接拔掉了電源,結果他爸走到房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放在機箱上……
上中學后終于有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機,發短信變成了所有交流方式中最盛行的一招,也慢慢在公交上練就了一只手握拉環一只手飛快打字的本領。
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催生了學生群體中“低頭族”的涌現。大學那會兒除了“抬頭PPT”,就是“低頭玩手機”。平板電腦出現前,一些人期末復習時甚至把電腦抱進教室一頁一頁地翻講義。不過,更牛氣的人從來都不怎么聽課,他們總是于某個角落沉浸在Kindle的小說世界里。
可怕的習慣
有了大屏手機和平板,父母再也不用擔心我回家和他們搶電視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卻各自看各自手中的屏幕。電視機里的演員們再怎樣聲嘶力竭,我們都漠不關心,大家都低頭默默刷屏。
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某一天,老爸去看眼科醫生,在被告知用眼過度后,集體窩沙發的情況才有所好轉。
但現在,爸媽他們現在從網上看到了什么重要新聞或搞笑段子有時都懶得張口說,直接一個鏈接發到我的微信里——于是多年來隔段時間給家里打個電話的習慣也就自然而然地演變為微信里一條條來往的語音消息。
要知道,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徹底改掉。
記得有年夏天,打包行李去希臘旅游,住在一個公共露營的營地里,每次吃飯都和朋友一起去營地的餐廳就餐。餐廳的WiFi信號較好,于是我們一行人每次吃完飯總會坐著蹭會兒網再離開,大家舉著手機或iPad,默不作聲地刷著網頁,偶爾交流幾聲,但大部分時候都只是盯著大大小小的屏幕。
后來,幾個露營的團隊聚會,一個意大利人突然跟我說:每次在餐廳看到你們,總是拿著手機或iPad。當時的我感覺像是做錯事被發現的小孩,有些尷尬,不知怎么跟她解釋。而后來在與希臘本地人交流的過程中也發現,當地人都不太在乎是否使用智能手機,因為對他們來說,夏天的模式應該是:白天在海水里游泳,晚上和好友聚會。手機對他們來說不過是通訊工具而已。
而我們早就已經深陷各種大大小小的電子產品不能自拔,如果讓我離開手機,離開電腦,我一定會像失去了空氣般無法自由呼吸。雖然我不想承認,但事實卻是:我作為一個獨立思考的現代人,居然已經淪為了屏幕的奴隸。
少點又怎樣?
如今要問人們打發時間的首選,肯定是玩手機呀!看到美景怎么辦?掏手機拍照?。】墒?,你的眼睛去哪兒了?你的腦子去哪兒了?你的心去哪兒了?
大大小小的屏幕早已超越各自單純的游戲、通信、閱讀功能,承擔起個人社交、娛樂影音和獲取資訊的全能利器。
誰都不能否認這些產品方便了人類的溝通交流,但它們是否也在阻隔人們之間的真情實感?其實這事兒見仁見智,關鍵看你火候拿捏得如何。
拿手機來說,不熟的人面前拿起手機左瞧瞧又看看,裝得好可以巧妙化解尷尬;但在熟人面前頻繁查看、明顯分神恐怕就不會那么招人待見。
有人諷刺地說,現在的年輕人聚會就是換個地方玩兒手機;“零零后”排排坐就是平板聯機打游戲……難怪網上有帖子出招:聚會前要統一沒收手機。我看這辦法挺好,不是很久沒見面了么,好不容易當面聊聊,時間多寶貴,手機趕緊扔一邊兒去!
而最近有媒體報道,一高校為了防止學生上課頻繁“低頭”,在每個教室的第一排座位都掛上了專門用來放手機的口袋,每個學生落座前都要乖乖地把手機放進標有自己姓名和學號的格子里。
養成“屏幕依賴”可不是件好事,坐久了容易長胖和近視,還有頸椎腰椎出問題的危險,而且對人們心理層面的影響更是不可小覷。研究表明,長時間面對電視、電腦或手機屏幕可能會造成人們實際交往能力、社交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下降,加上接觸到的信息大都以碎片化、快餐化的方式所呈現,這樣一來對思考和判斷能力也是一種極大的沖擊。
今年兩會上某媒體記者戴上了“高大上”的谷歌眼鏡,成為新媒體時代引領全能型記者的風向標。放眼世界體壇,網球運動員德約科維奇也在個人社交網絡上推廣這種眼鏡,試圖將科技與運動完美結合。
但每每瞧見那些過于虛無的概念產品,我不免聯想到英劇《黑鏡子》里諷刺高科技的橋段——即使我們用虛擬屏實現了游戲、聊天、視頻、人工智能對話等等,暫時擺脫了無聊和空虛,但當人心人性裸露,人類還是會悲傷啜泣。
為什么不能少看一點屏幕?回憶童年與小伙伴在外撒野打鬧,我們擁有更多“真正的快樂”,整天刷手機、玩平板、打游戲難道就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和現代人的思想和生活?如果可以,拿出你每天看屏幕時間的十分之一和周圍實實在在的親朋好友面對面交流一會兒唄,屏幕之外的世界同樣精彩啊。(記者 應琛 習生堯遙、葛妍對本文亦有幫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