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著實讓記者對眼前這個個高清瘦、戴眼鏡的荷蘭人刮目相看,也賦予了紀維德觀察中國企業走進荷蘭的獨特優勢。這個被譽為“普通話說得最好”的荷蘭人早在25年前便結緣中國,為荷中雙邊貿易奔走。3年前,紀維德又離開臺北來到上海,繼續為中荷企業牽線搭橋。
當地時間22~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荷蘭。此行勢必將中荷經貿合作推向一個新高潮。在此之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了荷蘭外商投資局(NFIA)中國事務首席代表、荷蘭駐上海領事館領事紀維德(Guy Wittich)先生,請他分享荷蘭的投資優勢、中企在荷蘭的投資等情況。
在紀維德看來,除了地理優勢,荷蘭靈活的稅收政策也是吸引中國企業的法寶。近年來,中國企業與投資者對荷蘭的投資熱情讓他印象深刻。因此,在投資熱潮不斷高企的當下,紀維德建議對荷蘭投資有興趣的中企不妨先做足前期功課,再到當地考察,使投資真正惠及雙邊關系。
荷蘭允許延期繳納增值稅
第一財經日報:荷蘭對于中國企業或者投資者而言,吸引力有哪些?
紀維德:翻開地圖,你就可以看到,我們地處一個獨特的地理位置,那就是位于歐洲“藍色香蕉”的中心,而“藍色香蕉”就是歐洲金融工業最發達、人口最密集區域。而且,荷蘭的物流環境發達,基建設施完善。荷蘭的港口占“藍色香蕉”中的一半左右,其中歐洲最大的商港鹿特丹占總量的38%。此外,阿姆斯特丹史基浦國際機場是歐洲四大機場之一,與歐洲多數主要城市的距離不超過500公里。
在荷蘭,企業的運營成本較低,包括稅務負擔、工資、辦公大樓的費用等。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每年都會撰寫全球投資環境的競爭力報告,得出的結論是,荷蘭是歐洲大陸企業運行成本最低的國家。
為了貫徹荷蘭自古以來的“商業立國”的理念,政府建立了具有競爭力的稅收制度以鼓勵荷蘭本地企業的發展和外商直接投資。比如,我們的企業所得稅一般維持在20%~25%左右,低于歐洲許多國家。
在一系列稅收政策優惠中,比較特別的一點是,荷蘭政府允許中國廠商在荷蘭進口產品時,可以延期繳納增值稅。以前,中國產品在進入歐盟時,必須先付19%~23%的增值稅,這會對廠商的資金產生很大的壓力。大部分歐洲國家實行“先繳稅后退稅”的辦法,但它們在處理時要花費半年多的時間。荷蘭就不同。中國企業可與荷蘭的關稅局簽訂協議,無須先付21%的增值稅,這一點對于中國出口商來說,非常有利,因為中國企業的貿易量大,資金流需求也很大。在后期進行稅務裁決時,中國企業需提供為期三年的商業計劃,其中包括預期的利潤。如果荷蘭政府覺得這是一個很務實的計劃,會抵扣相應的稅收,整個流程非常透明。
此外,荷蘭政府還有鼓勵企業研發的資金補貼,對涉及研發活動的工資提供稅收津貼。我們與多個國家有稅收減免的政策。如果中國企業直接在南美洲投資的話,費用很高,但通過荷蘭的控股公司投資,可減免相應的稅款。
日報:相對于歐洲其他國家,中國企業目前在荷蘭的投資情況如何?
紀維德:其實,荷蘭的面積并不大,所以在國際市場的招商引資中,必須營造一個開放的經濟環境。一直以來,荷蘭遵循“貿易立國”的傳統。由于地處歐洲的門戶,所以歷屆政府都積極將現有的港口國際化,以鹿特丹為例,目前約有40%的中國企業通過這一港口將貨物運往歐洲各地,是中國企業進入歐洲的門戶與樞紐。荷蘭整體的經濟環境非常穩定,國際信用評級也維持在3A水平。荷蘭的物流發達,機場與港口的交通非常便捷。
中國是荷蘭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從項目量來說,中國商務部2013年的數據顯示,在歐洲范圍內,荷蘭對華投資的項目排在德國、英國之后,位居第三。至2013年底,中國在荷蘭的投資企業和項目總量約為380個。
目前,約有370家中國企業落戶荷蘭。40多個企業將歐洲總部設在荷蘭。中國通訊業巨頭華為已把歐洲企業事務總部設在荷蘭。華為目前在荷蘭已發展到550個員工。法國的達能企業把研發中心設在荷蘭。“好孩子集團”在荷蘭有一個產品設計與研發中心。從海運、空運相關公司到華為、中興等通訊公司,再到日用品企業、以工商銀行為代表的服務金融業等,都選擇在荷蘭設立分支機構。此外,這些企業在荷蘭立足后,為其提供金融、法律、人事等相關服務的機構也會跟進,起到了一個聯動效應,進一步盤活外資進入荷蘭的渠道。
歐洲不是一個單一市場
日報:您此前在亞太地區有25年的工作經歷,也使您非常客觀且真實地了解中國企業在近些年“走出去”的訴求。據您觀察,這些“走進”荷蘭的中國企業在荷蘭本土化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紀維德:我最大的體會是,中荷兩國的企業文化不同。荷蘭員工比較靈活,容易調整適應外國企業的文化。而且,荷蘭的法律賦予內外資同等地位。此外,中國法律環境與荷蘭不太一樣,荷蘭法律環境清晰透明、簡單,中國法律規定比較多,且各地方政府的規定不一樣。
起初,中國企業在荷蘭運營的時候,缺乏國際管理經驗。中國企業在荷蘭建立公司后,必須適應當地的法律環境等因素。目前看來,中企的適應情況還不錯。當然也有一些選擇退出荷蘭市場。退出的原因可能是產品無法銷售給目標客戶群,可能是定位或者市場調查、研發的功課還沒做周全。一個產品在美國銷售得好,并不等于在歐洲銷售得好。美國與歐洲市場不一樣,歐洲有27個國家、20多種語言,文化不同。歐洲與美國最大的不同便是不是一個單一的市場,盡管我們有歐盟,事實上,每個市場還是有特色,連插座的標準也不一樣。
日報:在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與投資者選擇“走進荷蘭”之際,您有何建言?
紀維德:目前,荷蘭外商局已幫助了200多家中國企業落戶荷蘭,解決后續問題。當然,最重要的是自己親自去荷蘭商務考察,尋找目標客戶群。不妨先在歐洲設立一個基地,派一個資深的經理去了解機遇與市場在哪里、如何更有效地控制供應鏈等,總之,前期開發很重要。
盡管整個歐洲最有采購能力是“藍色香蕉”地帶,但那里的競爭也最激烈。目前,中國企業在歐洲比較難涉足的領域有汽車、服裝等,這類產品在歐洲競爭最多。收購是進入這些市場的一個選擇。
最近,中國企業在歐洲的一個趨勢就是收購一些名氣不太大的品牌,但卻是高質量、高技術的,中國企業想把這些產品與技術帶到中國銷售。房地產也是另一個趨勢,中國企業也想去荷蘭收購地皮、置業等。以前中國投資者的興趣都是集中在美國、加拿大,現在也開始轉移到歐洲地區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