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馬云在阿里巴巴技術論壇上說,“打敗你的可能不是技術,可能只是一份文件”。 (CFP/圖)
原標題:央行急踩第三方支付剎車 博弈網絡消費“限額令”
正當互聯網巨頭們意氣風發進軍金融業時,監管機構突然“在高速路上踩了一腳剎車”。但央行只是拿出了一個文件草案,尚未有正式定論。
圍繞這一草案,或明或暗的角力正在展開。因為創新既帶來了對監管的挑戰,也撼動了舊的利益格局。
一周之間,互聯網金融風云突變,一位不敢具名的互聯網企業高層形容像是“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被猛踩一腳剎車”。
2014年兩會上,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央行行長周小川也多次表態“不會取締余額寶等金融產品”。
然而,3月11日,央行向第三方支付企業下發《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手機支付業務發展指導意見》草案,擬為第三方支付平臺上進行的轉賬、消費設定額度——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個人支付賬戶單筆消費不得超過5000元,月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超過限額的,應通過客戶的銀行賬戶辦理。
3月13日,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一份特急函件,要求包括支付寶在內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平臺立即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等業務模式。
短短一周內,央行的監管力度持續加碼,態度轉變之快,內容差異之大,出乎所有人意料。3月18日晚,阿里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在一個技術論壇上說,“有時候,打敗你的不是技術,可能只是一份文件。”這被普遍視為對央行文件的回應。
央行的限額令也引發了許多網友不滿,吐槽聲此起彼伏,“我媽都沒管我一個月在網上花了多少錢,央行你憑啥管我呢?”
突降緊箍咒
這家超市“貫徹央行精神”,自行撤掉了所有“掃一掃”支付的指示牌。
仍在震動中的行業大佬們沒有辦法像網友們這么詼諧。
“事發突然,措手不及”。在一家電商高管層的內部討論中,對于央行的“悍然”動作,所有人都吃了一驚。相比一周前政策層面的春風和煦,“這是在高層臉上打了一巴掌。”一位高管在群里的討論中說。
而消息發出后,騰訊旗下財付通公司的管理層一直都在北京開會,沒有回總部,“現在不同的負責人,去不同的地方跟一行三會的人談”。
“緊箍咒”面前,各主要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天然地結成了同盟。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為應對可能出臺的新政,支付寶和財付通彼此之間也積極溝通,一道與央行斡旋。
3月18日,財付通發表官方回應稱,央行下發的《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意見稿正處于征求民意階段,尚未正式實施。意見稿限制的是第三方賬戶的支付和轉賬額度,而用戶在理財通平臺購買的是華夏財富寶基金,申購基金是使用銀行卡直接支付,贖回基金是通過銀行卡直接提現,因此不屬于第三方賬戶支付和轉賬業務范圍,故不受限制影響,用戶可放心使用。
支付寶也緊接著發布聲明——《關于余額寶,大家放心吧!》,其官方微信配以一張嬰兒的鬼臉圖,試圖緩解緊張的氣氛。聲明同樣強調,草案并未正式頒布,更沒有實施,與央行的溝通正在積極進行中。最后,其保證,“基于我們對政策的理解和跟監管部門的溝通,支付寶快捷支付用戶申購和贖回余額寶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請大家放心。”
不過,線下的商戶可沒有互聯網巨頭們這么堅定,他們態度曖昧。
7天酒店負責與微信支付對接的項目已經暫停,該項目之前已處于內測階段,前景頗為公司內部看好,目前則處在觀望階段,相關負責人表示,“時機可能還不太成熟,等有了新的消息再繼續”。
支付寶無線事業部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公司高層在與監管機構溝通的同時,線下O2O渠道拓展并沒有暫停,“商家情緒比較穩定,大部分表示同情”。
杭州某連鎖便利店此前一直在推廣支付寶的“掃一掃”支付,他們的“滿5元送5元紅包”活動原定于3月15日截止。3月13日,央行的意見征求稿傳出后,在支付寶方面并未告知商戶停用掃碼支付的情況下,這家超市“貫徹央行精神”,自行撤掉了所有“掃一掃”支付的指示牌。盡管支付渠道仍然暢通,但是在便利店已經看不到任何有關“掃一掃”支付的推廣。
該公司一名部門經理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曾說,這種支付方式滿足了年輕人的口味;不到半個月之后,他卻說,用戶沒有需求了。“央行已經提示風險了,這個時候不能跟央行唱反調。”他強調。
支付寶內部人士表示,有的二維碼支付渠道已經暫停,但由于整體上二維碼的比例比較小,所以影響不會太大。他認為,對同一產品的不同理解可能是導致此次事件的原因。但他同時自信,“監管部門在用戶利益和創新上有充分考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