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互聯網上信息真假難辨?有官員把原因歸結于“某些國外信息的干擾”。 (CFP/圖)
2014年3月上旬,國家行政學院舉辦了一次廳級官員的文化研討班。這些廳官們,在課堂上有數場關于網絡管理的有趣討論。
他們如何看待網絡安全?如何看待當前的互聯網管理?鑒于他們的身份,他們的觀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當前互聯網管理的實際現狀。在這篇文章里,我們力圖原汁原味地呈現他們的觀點與分歧,以及相關爭論,供讀者參考。
此外我們還配發了一篇互聯網管理二十年來變遷的背景文章,幫助讀者了解互聯網進入中國二十年來,中國管理者在互聯網管理和發展之間實現平衡的努力。
“要學會借鑒西方政府的發言報告。”一名中央部委所屬出版社社長說,不要輕易對突發事件定性。
“說要第一時間告訴事實真相,其實永遠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你知道了事實真相,還要先開個會。”
“現在管網的人不懂網。”西部民族地區一宣傳部副部長的話,得到了許多干部學員應聲附和。
“網絡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也存在很多問題。”2014年3月6日,國家行政學院應急樓208教室,南方某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這樣形容他對互聯網的認識。他的個人觀點是,要盡快對互聯網進行立法,同時要實行實名制。
這是他在行政學院接受培訓的第五天。3月2日到12日,“廳局級公務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發展研討班”在國家行政學院舉辦,學員由中組部和人社部選調。50名學員主要來自各省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宣傳、文化部門,以及中央政研室、財政部、發改委等中央部門的廳局級干部,還有中央國有文化單位的負責人等。
11天的培訓中,有兩個半天的研討課程都是圍繞互聯網輿情展開。在這些廳官們看來,互聯網給輿論管理帶來了挑戰,如何管理?有人認為要嚴管,有人認為要加強引導,但他們眼中的底線都是要擁護社會主義,擁護共產黨的領導。
“螞蟻懷了大象的孩子,他都信”
“很多人不是在發出聲音,而是在發泄情緒。”
根據中組部關于加強干部學風的規定,這些廳級官員們學習期間住在公寓、吃在食堂,不得相互宴請,畢業后不得搞同學會。盡管培訓時間短,但研討班還是確定了班長、學習委員和文體、生活委員等,50個人分成了四個小組,討論課由各組組長主持。
3月6日下午的討論各組單獨進行,學員更多在討論互聯網管理的問題,首先就是互聯網信息真假難辨。南方某省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調侃道:“你說‘螞蟻懷了大象的孩子’他都信!”
中部某省文化廳副廳長深有體會。他曾擔任某地級市副市長,經常處理網絡輿情事件。該市后來在網上設立了市長信箱,每天郵箱有上千條未讀消息。起初市長耐心看,宣傳部也幫忙,部長每天看到凌晨兩三點。但越看越覺得無法判斷信息真假,而市長也沒法親臨現場,對解決問題沒有實際作用,最后只好放棄了。
為何網上信息真假難辨?某國字頭出版傳媒集團的官員把原因歸結于“某些國外信息的干擾”,一名地方宣傳部副部長表示贊同,“外媒信息如洪流一樣,不可抵擋”。
在另一名少數民族自治區文化廳官員看來,網上議論有時不一定代表真實民意。另一出版集團的負責人則認為“我們大都被民意綁架了”,特別是在工薪、住房等民生問題上,網上仇富、仇權思想泛濫。
研討班第一小組組長是中部某省文化廳副廳長,他個人總結出互聯網四“多”:由于政治原因或逐利,不懷好意的網民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多;不講社會責任的互聯網企業多;利用網絡謀取私利的人多,如代購、假購等。
“腦袋沒上去,錢袋鼓起來了。”一位曾擔任西部民族地區宣傳部副部長、現在北京某學術機構任職的廳級官員認為,互聯網出現問題,一個原因是“互聯網進入中國的時間太早,網民素質令人擔憂”。
這種觀點引起另一位出版集團干部的共鳴,他認為不少網民沒有自覺維護國家利益的意識,反倒以“罵”為榮、為快。讓他“更為無奈”的是,“文化精英對互聯網傳播的負面問題,缺少正面引導”。
一直轄市的出版局副局長認為,問題出在過分多元化上,網民年齡各異,教育程度、文化熏陶都不一樣,導致觀點大相徑庭,輿論引導標準更是難以把握。
還有觀點認為,互聯網出現信息真假難辨、輿論容易形成“一邊倒”的原因,還在于中國人喜歡“圍觀”,“很多人不是在發出聲音,而是在發泄情緒”。
這些廳局官員也認為,互聯網全球化時代的不可避免,對此必須加強信息識別,一是網民的身份識別,二是發布內容的真實性識別。現在運營商、技術部門掌握了信息,不會和管理部門共享,“技術者不會替管理者考慮國家安全問題”。
“沒有加強信息部門和管理部門的聯動。”西北一省級文明辦主任從宣傳部門管理角度看,這造成管理部門預判不夠,容易陷入被動。他認為,中國互聯網發展是一種“盲動”、自己掌控能力差,這也造成正面引導難。
針對如今互聯網的運營和管理集中于幾大網站運營商的現狀,有學員覺得,互聯網發展關系國家民生,但運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商業化利益的追逐,削弱了互聯網管理的社會責任。
西部一省委宣傳部機關黨委書記認為,目前互聯網也存在多頭管理的問題,她所在的省至少有5個以上部門在管互聯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