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市長馬譽峰
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與推進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一樣提到新的高度。河北保定,是北京的南大門,素有“京師門戶、京畿重地”之稱,面對京津冀一體化的大好機遇,當有何作為?對此,半月談記者采訪了保定市市長馬譽峰。
記者: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從區位上看,保定正處在北京、天津、石家莊三大城市中心,可以說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請問馬市長,保定在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都有哪些優勢條件?
馬譽峰:保定素有“京師門戶、京畿重地”之稱,在參與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中,有著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
一是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保定是北京的“南大門”,與北京、天津三角相倚,相距均不到140公里,清為直隸總督署,建國后曾為河北省會,“京津保三角”城市合作關系歷史悠久。
二是同城化交通體系基本建立。京廣高鐵和保津城際鐵路使保定通達京津僅需半小時左右,與規劃建設的北京新機場最近距離只有15公里。市域內京港澳、大廣、京昆和榮烏等高速公路構成京南地區“三縱兩橫”城際大通道,為同城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三是人才支撐能力強。保定是名副其實的“大學城”,現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25萬人,高校數量和大學生萬人擁有量在全國地級城市中位居首位。全市有各類科研機構140多所,科研人員22萬多人,建有“院士工作站”13家,科技創新實力在全省位居前列,具有了高端對接的基礎和條件。
四是產業基礎較好。保定是新中國第一批老工業基地、全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擁有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國家新能源產業基地、國家科技創新示范園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多年來培育形成了為汽車、新能源、紡織服裝、建材代表的現代產業體系,涌現出長城、英利、奧潤順達、巨力等一批成長性強、影響力大的領軍企業。
五是承載空間廣闊。保定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全市轄26個縣(市、區),總人口1023萬,是華北地區除京津外最大的城市。北京西、北部均為山區,北京東部、天津西部空間有限,唯有南部的保定,地勢平坦開闊,資源條件能滿足500萬人口特大城市的發展需要,可為首都功能疏解提供廣闊空間。
六是京保合作基礎廣泛。近年來,我市與中科院北京分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服裝學院、清華大學、北京中關村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特別是在央企合作方面已成為河北省重要的轉移基地,去年省跟蹤我市央企合作項目共33項,總投資710.96億元,項目涉及石油化工、裝備制造、航天航空等多個行業和領域。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對保定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深遠的,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大機遇、最現實的機遇、最不能錯失的機遇,必將推動保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跨越發展。
記者:按照中央要求,京津冀三地已經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做了很多工作,保定在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方面,是否做了一些準備工作?
馬譽峰:為充分發揮保定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作用,積極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近期我市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對接北京對外交流合作領導小組,全面掀起對外交流合作、對接北京的熱潮。二是研究確定了以保定主城區、涿州、白洋淀為頂點的“一核兩組團”發展格局(“一核”就是由保定主城區為主的中心城市群,“兩組團”即保東生態文明新城組團和保北中小城市群組團)。三是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對我市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的空間、生態、能源、基礎設施等承載能力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論證。四是開展了《保定環首都地區概念規劃》、《保定服務首都對接京津概念規劃》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對接。五是謀劃確定了總規劃面積1149平方公里的34個重點園區,為承接北京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做好了準備。圍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央、省還將陸續出臺一系列規劃、政策和措施,我們一定結合保定實際,緊鑼密鼓地抓好落實,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該做的工作,一項一項地理出來,一項一項地研究透,一項一項地提出目標措施,明確責任,明確分工,盡快落實下去,盡快見到成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