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東新區千年古鎮新場,近日不甚寧靜。
“如果這家臨終關懷醫院建起來了,我們的孩子該怎么辦?他們都才只有一兩歲啊……”徐女士說到這里,淚水奪眶而出,周圍幾位女業主的眼睛也濕潤了。按照她們的形容,即將在離自家小區僅一街之隔的地方破土動工的一家“臨終醫院”,就像是要給她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災難”。“我們不是反對臨終關懷,而是不能接受它的選址。”
就在一個月之前,黃浦江對面的楊浦區也發生了居民反對在小區附近建設大型臨終關懷醫院的事件。
一邊是居民反對臨終醫院建在社區附近,認為“晦氣”,而另一邊,家有病患的市民深陷重病病人無處去的困境。
2012年2月27日,上海市民秦嶺在微博上給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俞正聲寫了一封公開信,訴說自己癌癥晚期的父親在求醫過程中屢次遭拒的經歷。兩天后,俞正聲給秦嶺回信,并授權“上海發布”公開發表回信內容。回信中說:“我們大家會盡力幫助你……特別要在癌癥晚期病人的關懷上,爭取在制度上有所前進。”
在此之后,上海將推廣臨終關懷進社區列為政府實事工程,率先在全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臨終關懷科(病房),開展居家和社區舒緩療護。2013年8月的數據顯示,上海在9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了臨終關懷科,有1000多張病床;去年,又著手擬制上海市舒緩療護(臨終關懷)事業八年規劃(2013-2020)。
在全國范圍而言,臨終關懷仍然有巨大的需求缺口不能被滿足。2013年6月19日民政部發布公報顯示,2012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1.94億人,占總人口的14.3%。 北京松堂關懷醫院院長李松堂稱,目前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約有20%需要臨終關懷,而目前各界能提供的服務僅能滿足15%左右的需求,照這樣計算,目前我國無法得到臨終關懷的老人達3300萬人。
臨終關懷醫院到底該怎么建?
“堅決抵制”
2月27日下午,上海市浦東新區新場鎮萬科清林徑小區。小區旁的馬路邊,兩名挎著菜籃的中年婦女正在閑聊,她們議論的話題源自其中一人手里拿著的傳單,上面的標題是“臨終醫院?你反對建在你們小區附近嗎?”當天上午約100名業主進行了無聲的抗議。他們抗議的“臨終醫院”,選址在萬科清林徑小區正東,與小區的圍墻只隔著一條雙向二車道的眾安路,“按環評報告說的,最近的地方離小區只有32米”。
上述“環評報告”,是引發這次抗議的導火索。一年半以前,作為最早入住小區的一批業主,徐女士被告知這塊總計73400平方米的地塊是規劃用于建設社區衛生中心、婦幼保健所、急救中心、疾控中心等衛生綜合體,當時她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新場鎮的醫療力量薄弱,居民需要驅車30多公里趕到浦東城區的大醫院去看病。
不久前,小區里有業主偶然在網上發現了一份《浦東新區新場綜合醫療衛生中心(暫定名)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第二次信息發布文本》,讓徐女士沒有想到的是,“衛生綜合體”的組成部分里赫然新增了“浦東新區老年醫院”,這家醫院現在的位置是張家橋路119號,規劃中醫院將搬遷到徐女士所住小區旁邊并擴建,所占面積達到67520平方米。
業主們上網查詢,新區衛計委官方網站上介紹:“浦東新區老年醫院……為全國首家臨終關懷醫院”。醫院“主要收治身患多種慢性病、心腦血管疾病后遺癥、癌癥晚期、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 看了介紹,業主們更堅信了自己的判斷:這就是一家“臨終醫院”。根據網站介紹和環評報告,老年醫院搬遷后,床位將從現有的400張增加到1000張。瞬間,他們陷入了巨大的恐懼之中。
多名業主向《新民周刊》記者表示,他們不反對建設臨終關懷醫院,但堅決抵制建在如此靠近小區的地方,“這不符合中國的民俗”。徐女士說,萬科清林徑有約1200戶人家,鄰近的另一個小區東方冠郡的住戶更是高達2000多戶。“臨終關懷醫院不該建在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地方;而且,醫院規劃地塊不僅緊鄰居民小區,還挨著幼兒園和在建的小學,將來我們的孩子們每天上下學都要經過這樣的地方,真的難以想象……”
徐女士稱,該小區的入住居民大多是年齡在30歲左右的新上海人,學歷較高,多在張江高科等地工作,選擇在這里買房就是看中了周邊的良好環境,特別是為自己孩子的成長著想。一想到孩子將來“每天要與死亡為伴”,她就不禁悲憤交加:“我們靠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在上海安家落腳,沒想到卻要面臨這樣的處境!”還有業主稱,要建“臨終醫院”的消息已經影響到了周邊商圈的建設,對自己房屋將來的價格也肯定有影響。尤為令他們氣憤的是,最近看到的這份環評報告已經是“第二次”公示了,而就連第一次環評,他們作為利益密切相關的群體,也沒有一人知情,“從來沒有業主接到任何調查問卷、情況咨詢、聽證會邀請”。
被誤解的老年醫院
處在風口浪尖的浦東新區老年醫院實情如何?2月28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宣橋鎮張家橋的醫院一探究竟。這里距離新場鎮規劃中的新址大約5公里路程,周圍多是村莊的平房或是兩三層的建筑。從公路旁到醫院門口是一條狹窄的小路,兩旁開得最多的是飯店和水果店,唯一能看出和醫院明顯相關的是一家銷售成人紙尿褲的店面。新場鎮業主擔心的“殯葬一條街”,在這里看不到任何影子。
新場鎮部分業主稱自己曾到該醫院暗訪,“見到大多數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氣氛很悲慘”。而記者走進老年醫院大門,迎面可見一個小小的庭院,亭臺花草,可聞鳥鳴,不時能碰到拄著拐杖在院子里散步的老人。幾棟病房緊挨著矗立,外墻統一刷成淡黃色。走進病區,病房里的老人們有的在看電視,有的在和旁人聊天;有人在走廊上壓腿,活動室里還有人在打麻將。醫生護士不時查看老人的情況,護工為老人喂飯、擦身等。除了呼吸病區間或能聽到老人的咳嗽外,其他區域都比較安靜。
談到醫院搬遷擴建的選址以及將來的定位,該院院長顧偉民表示,這些都是由主管單位即浦東新區衛計委決定的,醫院只是配合執行方,因此無權回答。浦東新區衛計委黨政辦工作人員顧敏告訴記者,他們目前對此問題暫不表態;而談及業主知情權,她稱,衛生部門的相關工作依照程序執行,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公開。
提及“全國首家臨終關懷醫院”,顧偉民馬上搖頭說:“我們是全國首家老年護理醫院。”他介紹,該醫院的前身是創建于1966年的南匯工農兵醫院,1988年改為南匯老年護理院。他說,醫院現有400張床位,以收治老年病患者為主,主要包括呼吸、心血管、內分泌疾病等;另外醫院還開展老年患者的護理和康復服務。他說:“你也能看到,我們醫院建筑年代久遠,占地面積小,交通不便,跟不上不斷增長的患者需求,確實也需要搬遷和擴建。”
至于臨終關懷,顧偉民稱,這只是醫院提供服務的很小一部分。他說,醫院為臨終關懷預留了6張床位,而實際投入使用的只有1張;近兩年里,使用該床位的為13人次。“絕對不是像有些業主想象的那樣,400張全都是臨終關懷床位。”
他說,醫院里并沒有專門的臨終關懷床位,當確實有病人需要該服務時,醫院是把原來普通病房里的4張床改為只留1張,并配上沙發、冰箱、飲水機等,讓病人入住,門口掛上的是“安寧室”或者“寧靜室”的牌子。“實際上相當于一個高級病房,但我們的收費是和普通病房一樣的。”
顧偉民說,對他們來說,目前不可能將臨終關懷擴展到很大規模,因為這項服務帶有很大程度上的公益性質,目前的政策對醫院和患者在相關資源上都沒有優惠,而醫院的投入是很多的,在有限的條件下沒辦法惠及更多人。
談及業主擔心的死亡率高的問題,顧偉民說,實際上,根據統計數據,近年來該醫院的病死率并不高。雖然一再聲明自己不能對醫院搬遷后的定位下定論,但顧偉民推測,將來的浦東新區老年醫院可能會改為綜合醫院和康復為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