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夢是中國夢的組成部分,為了追夢,當代中國人在職業選擇、職業評價、職業奮斗中跟隨著時代脈搏,釋放著人生活力,勃發著社會生機,創造著家國福祉。職業流動,已成流動中國、流動社會中的華彩段落,盡顯流動之動感、流動之魅力。可以說,職業流動正在改變中國社會,在撞擊中國社會,也在挑戰中國社會。
由于收入差別、聲望高低、發展空間預期、擇業環境差異等因素影響,當前職業取向多元、選擇自由與傳統職業成見、求職定勢存在分歧甚至沖突;開放競爭與關系社會并存;職業公平理想與現實地位失衡;職業流動加劇、職業期望值升高,但愛崗敬業與職業忠誠度降低,職業倫理缺失。
職業流動中衍生的這些新問題,折射出社會成員成功觀、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的變化,深度考問轉型期社會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此,半月談編輯部組織“追夢時代的職業流動”調研小分隊,分赴各地,調查大時代下的職業流動新趨勢和新挑戰。
我的職業我做主
——兩代人對話職業夢
28歲的大學生周凱曾經不得不以“離家出走”來對抗父母要求他考公務員,進入體制內工作,一個月的“杳無音訊”最終讓父母妥協了,周凱也走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創業道路。
“他們總想讓我考公務員、事業單位,端上所謂的‘鐵飯碗’,但我根本不想去,那種安穩的生活不適合我,我想趁著年輕闖一闖。”在他的集辦公和生產于一體的寧夏寶光電氣設備有限公司廠房內,周凱這樣對半月談記者說。
出生于改革開放之后的80后、90后年輕人受社會變遷與就業形勢轉變的影響,職業取向更加多元、職業選擇更加自由。種種跡象表明,在這個鼓勵每個勞動者都能有體面和尊嚴、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機會的追夢時代,青年一代的職業夢早已迥異于父母輩。
裸辭:與其在工作中糾結,不如在理想中爆發
“你敢來一次沒有下家的裸辭嗎?”這是以80、90后為代表的年輕人中正流行的一句話。當50、60、70后不理解,甚至沒聽過這種前衛的職業行為時,裸辭已經成為年輕人的時尚。裸辭理由主要集中在待遇低、工作壓力大、不感興趣、沒發展前景等方面,當然還有“為了愛情”等浪漫因素。
春節后第一天上班,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從事技術工作的85后王帥(化名)就遞上了辭呈,雖還沒找到下家,且只有一個開餐飲店的初步想法。人事部門的答復是,年底已有6人辭職,一時忙不過來,再等幾天。
父母沒想到,王帥會辭掉這份當初從幾百名應聘者手中搶來的工作。而他的解釋是,辭職的想法已醞釀一年,沒興趣、工作壓力大、收入太低,使他最后做出了決定。“雖然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但從業志向并不在此。”王帥說,這是一種解脫,與其在工作中糾結,還不如在理想中爆發。
智聯招聘在春節后發布的《2013年白領秋季跳槽調研報告》顯示,53%的白領已完成或正準備跳槽;而剛入職的90后群體中,有跳槽意愿者高達67%。前程無憂最近發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調查報告顯示,55%的求職者最近一次跳槽方式為“裸辭”,高于39%的“騎驢找馬”型求職者比例。
記者了解到,人才市場常年招聘的職業包括營銷和客服,崗位流動性非常大。用人單位普遍反映,一些年輕人被說兩句就甩手走人,走前還得一天不差地給他們結工資。而在一些工廠,90后的年輕人最不穩定,一走就是一群人,隨意性大,在用工荒大環境下,他們不怕找不到工廠接收。
流變:飯碗誠可貴,自由價更高
在互聯網上,有一個流傳甚廣的關于80后的段子,其中有一句這樣寫道:“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工作。”
吐槽的背后是我國就業模式的轉變。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我國很長一段時期都實行大學生就業統一分配制度,由國家安排畢業生的職業和去向。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開始逐步推行畢業生自主選擇,用人單位擇優錄取的“雙向選擇”政策,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逐步由計劃分配向市場挑選過渡。但這時,畢業生尚未完全到就業市場上去,一些實在找不到工作的,如果服從分配,國家一般還是會給其安排工作。
真正的轉折是1998年,當時就業政策進一步放寬,畢業生就業徹底走向了市場化道路,再加上高校逐年擴招,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日益突出。
盡管也曾在內心深處羨慕過父輩“考上大學就拿到了鐵飯碗”的生活,但80后姑娘李嘉自己卻不愿意“被分配”。2011年研究生畢業后,李嘉選擇進入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工作中雖有很多磕磕碰碰,甚至最近她還裸辭了待業在家,但她還是覺得“雙向選擇”是自己這一輩與父輩在求職上相比更好的一面。
“父輩們工作沒得選擇,國家、組織說把你放到哪你就得去哪,工作的好壞、是否興趣專業相投只能全憑運氣。而我們雖然找工作難了點,但畢竟可以挑挑選選,有說不的權利。”李嘉說,如果你能力強點,機遇好點,在大城市里“就是能混出來”。
半月談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剛剛完成一份名為“求職路上”的網絡問卷調查。當問及“您在找工作時比較看重哪些(可選三項)”時,選擇“工資收入”、“福利保障”、“穩定”這三項的分別占到22%、16%、11%,盡管仍占大頭,但選擇“職業發展前景”、“能否實現自我價值”、“專業對口符合興趣”、“時間自由不太累”的也分別占到13%、11%、9%和6%,不可低估。
從沖突走向對話
50后黃鋼(化名)的職業路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知識青年下鄉修鐵路,返城后進入石灰廠,轉到電池廠后趕上改制下崗。“修鐵路時,120斤的沙土就這么挑過去;就算知道燒石灰對身體有害,還是會去做,這是國家需要,我們做好本分就好。”黃鋼曾教育兒子“千萬別裸辭”,“連下家都沒有,找不到工作準備靠大人養?”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說,年青一代接受的知識面更廣、視野更開闊,因此意愿多、抱負大,對自己的職業會有更多的選擇。而上一代人一般是多子女家庭,不會得到溺愛,成年之后又經歷上山下鄉、待業,去過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工作沒法挑選。老一輩人認真、勤懇,哪怕工作與自身興趣和預期不吻合、收入低,但為了家庭、子女,都能承受。
“裸辭是一種不成熟、不理智的行為。”沈陽市中醫院的60后醫生邵瑩認為,白領裸辭與藍領裸辭所承擔的風險大為不同。“現在就業行情是低端職位用工荒,高端職業就業難。以醫療行業為例,就業成功與否不完全與業務能力掛鉤,機遇、環境等很多因素也摻雜其中。我見到有海歸醫學博士沖動裸辭,結果很長時間沒能找到工作。”
90后的石蕊是蘭州大學大三學生,雖然還沒有就業,但在選擇實習單位過程中已經與父母進行了一場就業選擇的“對抗演練”。
“我自己聯系了廣東和北京的兩家實習單位,但父母擔心安全,覺得沒有熟人介紹,一個女孩子單獨前去實習不安全,非讓我在家鄉找個實習單位,為此我們吵了好幾回。”石蕊說。最終,她還是被父母的“經驗說”打敗,在老家寧夏找了一家實習單位。而對于求職,父母早就給她反復灌輸“穩定”的第一原則,勸她盡量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不要找那種需要到處跑的工作。
“爸爸老說‘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讓我一定要聽他們的經驗之談。或許明年我也會去考公務員,但我并不愿意放棄自己的專業,到時候如何平衡,我已經迷茫了。”石蕊說。
在與父母的“較量”中,本篇開頭中的周凱無疑是最后的勝利者。父母不僅放棄讓他考公務員,還拿出多年積蓄,支持他創業。“父母看我和朋友已經開起了公司,業務也還可以,再加上聽說各級政府支持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多,慢慢改變了觀念。只要我自己干得開心,收入也還可觀,他們總會接受的。”周凱說。
對于職業流動,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認為,兩代人之間應互相尊重對方,多一些對話溝通。他指出,50、60、70后心目中,是否有豐厚的薪水和顯赫的職位,是留任或跳槽與否的關鍵指標。近幾年社會平均薪酬增長緩慢,使其他有誘惑力的元素變得更具競爭力。對于80、90后來說,平衡工作與生活,職場上受到他人尊重,以及實現個人夢想更為重要。(記者 艾福梅 韋慧 彭卓 秦亞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