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不注意的話,很難看到安放在樓頂邊角位置用來“鎮邪”的石獅子。 (南方周末記者柴會群/圖)
綿陽市醫內部人士透露,所謂“調整”主要是不再出臺紙面文件,但創收的基本精神沒有變,院長反復要求要把經濟指標“記在心里”。
為了遏制醫院靠賣藥創收的沖動,衛生部門設立了“藥占比”指標考核醫院,醫院很快找到對策:通過給病人多做檢查來“沖藥比”。
把經濟指標“記在心里”
在部分醫院職工看來,綿陽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綿陽市醫”)“過度醫療”現象背后,是由來已久的創收機制,該機制以“經濟指標”為核心,把職工收入與病人收費掛鉤,是醫院運轉的核心機制。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機制不僅僅存在于綿陽市醫,多數公立醫院都存在類似問題。
綿陽市人民醫院的創收機制,在上世紀90年代初建立,在王彥銘的前任已經初具規模,在王彥銘時代則運轉嫻熟。
2004年綿陽市醫的幾份院內文件,詳細描述了這一機制。
在“2004年績效工資核算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綿陽市醫明確規定,2004年全院的“經濟指標”為6500萬元,比上一年增長28.96%,其中藥品收入占到2242.2萬元。在承擔任務的各臨床、醫技科室中,指標最高的科室為“外一科”,為630萬元。蘭越峰當時任主任的超聲科為150萬元。
方案還給出了“住院病人床位編制床日指標”、“藥比指標”、“門診工作指標”等其他考核指標。比如“外一科”,月藥比指標要求在30%以下,月床位使用率要求在95%以上。蘭越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指標”壓力下,綿陽市醫部分科室會通過給現金回扣的方式鼓勵醫生收病人住院,通常一次為50元。
同樣在2004年,上海某二級公立醫院出臺一份“勞務(獎金)發放實施細則”,基本精神是“開單提成”,比如在檢查費中,超聲科這樣的醫技科室提成比例為總收入的10%,臨床科室的提成比例則為3%。由于“提高了工資效率,起到了預期效果”,次年該醫院又進一步加大了提成比例。
醫院管理專家閻惠中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對于國內絕大部分公立醫院而言,給科室下“經濟指標”現象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它是公立醫院“以創收論英雄”政策的直接產物,“沒有指標(壓力)就沒辦法實現高創收”。
主持制定2004年“方案”的時任綿陽市醫院長劉敦永,曾于2006年獲得“中國醫院優秀院長”稱號。
涪城區聯合調查組承認,2004年綿陽市醫的確給業務科室下達了經濟指標,但在當年下半年衛生部發文后,便對考核方式進行了調整,從2005年起未再向業務科室下達經濟指標。
2004年以來,原衛生部數次發文禁止醫院搞“創收指標”,2013年11月26日,新任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孫志剛再次強調“醫院不能將創收指標層層分解到醫生頭上”,但實際效果如何,業內普遍認為不容樂觀。
綿陽市醫內部人士透露,所謂“調整”主要是不再出臺紙面文件,但創收的基本精神沒有變,院長反復要求要把經濟指標“記在心里”。南方周末記者在蘭越峰的工作記事本上發現,醫院幾乎在每次中層干部會議上都要強調創收,而且多是會議的首要內容。
如果沒有給醫生設指標壓力會怎樣?綿陽市醫幾名受訪人員估計,醫院的收入將下降不止一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