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能瘦出“小蠻腰”嗎?
這個命題,需要山東去破解。這也是擺在山東省省長郭樹清面前的重要課題。
山東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大象經濟”,意指國企的“強勢”。山東前幾年,也一直推進國企的重組,打造國企航空母艦。過去做的是“加法”,現在到了做“減法”的時候。
山東省國資委官方網站的信息稱,對上月底召開的山東省省管企業、市國資監管機構負責人會議,郭樹清做出了長篇批示,彰顯了郭氏山東國企改革思維路線圖。
郭樹清說,山東下一步國企改革,必須積極推動混合經濟發展,實施股權多元化,充分發揮股本的制約作用;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管理層和監事會等公司治理機構,使董事、監事切實履行職務;繼續深化企業內部人事、勞動和工資改革,分離主輔業務,徹底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
履新山東近一年之后,郭樹清在山東國企改革方面,再次強調了市場化、公司化、效益化這些概念。
省管企業窘境
山東省省管企業的利潤連續兩年大幅度下滑。這一窘境,甚至使得山東省分管國資委[微博]工作的副省長張超超,在前述會議的公開材料中,沒有列舉省管企業的利潤狀況。
下一步,山東國企改革的方向在哪里?《第一財經日報》獲取的張超超在前述會議上的講話,表明了今后山東國企尤其是省管企業改革的三個方向:不再追求規模,而以效益為王;推動國有資本向重大基礎設施、重要礦產資源、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集中,向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域和未來可能形成主導產業的領域集中;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形成“國資監管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實體企業”管理架構。
山東省認為,省管企業利潤大幅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受煤炭、黃金等資源類企業效益大幅下滑的影響。其中,兗礦集團、山東能源和山東黃金(17.81, 0.43, 2.47%)三家企業合計同比減利達166億元,超過了山東省其他省管企業利潤的整體下降額。
但增收不增利,是山東省管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山東一家省管企業了解到,去年,這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了700億元,同比增長了20%以上,但利潤總額按照同口徑計算卻略有下滑。
對此,張超超總結道:省管企業連續兩年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突出反映了省管國有資產布局不合理,在鋼鐵、煤炭等產能嚴重過剩產業中占比過高,在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比例偏低;一些省管國有企業活力和動力不足、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
國企改革對標民企
與山東省省管企業利潤連續大幅度下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市管企業利潤狀況提升明顯。
張超超說,2013年,山東市級監管企業的經濟運行質量,要明顯好于省管企業,17市市管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576億元,增長12.8%;實現利潤249億元,增長17.6%。
市級監管企業營業收入只有省管企業的一半,利潤卻是省管企業的兩倍多。
張超超的話或許可以做出解釋,他說:國資監管(對省管企業)的針對性、有效性亟須增強,管得過多過細與監管不到位同時存在。
山東一位經濟專家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越是向下,越接“地氣”,也越市場化。省管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都是廳級干部,思維方式自然不同。
下一步,山東省省管國企怎么改?張超超提出了一個思路,對標民企。這樣做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效益的提升。
他說:“要堅持以對標為主要手段,逐個環節、逐項費用與同行業民營企業、先進企業進行對比,找出差距,迎頭趕上。”“今年全省國有經濟的增長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效益增長幅度要高于收入增長幅度。”
這一點,與郭樹清一直強調的山東要發展民營經濟的觀點十分契合。
但張超超的“對標”還面臨著下一步山東省管企業發展目標的考驗。張超超談到他的“設想”:山東國資下一步的重點領域,將是向重大基礎設施、重要礦產資源、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集中,向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域和未來可能形成主導產業的領域集中。
“瘦身”運動
下一步的改革中,不具備競爭優勢的行業和領域將退出山東省管企業行列。
山東省省管企業已經在開始“瘦身”。張超超在講話中說,去年兗礦集團啟動內部機構改革,減少了12個處級機構,全年清退非在冊用工5500人。
山東省屬國有企業將分為競爭類、功能類、公共服務類三類。競爭類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兼顧社會效益。功能類企業主要承擔政府特定區域投資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重大項目建設等特定任務或功能,以完成政府戰略任務或重大專項任務為主要目標,兼顧經濟效益。公共服務類企業主要承擔改善民生、服務社會、保障城市運營等職能,以實現社會效益為主要目標,兼顧經濟效益。
壓力最大的無疑是競爭類企業,“重點考核體現股東回報能力的經濟增加值和凈資產收益率、實行市場化分配機制”,這是山東對此類企業的“取舍”標準。
下一步,山東將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其基本思路是,不是在企業上面再架一層,而主要是立足現有企業進行改造和重組。初步考慮有兩種:一是立足現有基礎,依托經濟實力強、經營管理水平高的省屬國有企業,重組整合資產規模小的同類企業,按產業和功能改建若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二是根據全省經濟發展戰略和實際需要,新建幾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