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10年,不堪重負的北京城,將重修規劃。這一年來的首都政界學界商界各種場合,都在直接間接地不斷討論這一話題。
現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的一個關鍵目標,城市總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1800萬人,但該目標提前10年就已被突破。
與此同時,環境、交通等大城市病征,在北京愈演愈烈。少數人開始離開北京,但更多的人仍在涌入這一權力、資源的核心之地。
早在2011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未及一半之時,媒體即傳言北京將重修規劃,規劃的嚴肅性受到質疑。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其后澄清,并非重新編修,而是要將人口發展的最新情況補充到今后規劃的完善過程中。
到如今,不管用詞為“補充”、“調整”,還是新一輪的修改,《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所獲知的多種跡象表明,形格勢禁之下,龐大的北京城,正在描畫新的規劃愿景。
不過,就北京論北京,騰挪空間仍然有限。新版“大北京”規劃,將更加重視區域協作。《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在北京新機場、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城鎮化等專項合作方面,北京已與天津、河北互相簽署多份合作協議,京津冀越來走近“政策共同體”。
重修北京規劃
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在給《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的回復中,首度披露了北京市下一步城市規劃修訂工作的戰略方向
北京市即將修改實施已近1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
雖然現行城市總體規劃的期限是到2020年,但“規劃趕不上變化”,針對當前首都地區出現的新變化、新狀況、新需求、新問題,原版城市“總規”已顯露出諸多不合時宜。對其進行調整和增補,漸成京城政商學界共識。
1月12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獨家披露了內部正在研討的城市“總規”修改框架性構想。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強調,此次是對現行城市總體規劃的“修改”,而非對原有規劃的全盤否定和推倒重來。據參與北京“總規”修改前期研究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修改細節仍在內部討論中。如果進展順利,有可能在2014年年中形成規劃草案上報。
會診“大城市病”
按官方總結,現行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實施10年來,北京以建設“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為目標,在籌辦舉辦奧運會等重大事件的帶動下,首都職能不斷強化,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實現了構建現代化國際城市基本構架的階段性目標。
然而,在快速發展中,北京也凸顯出超大城市常見的問題。
首要問題就是人口增長過快。現行總規提出的一個關鍵目標,城市總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1800萬人,但該目標提前10年就已被突破——截至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2069.3萬人。
人口的過快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關專家指出,水資源緊缺將成為制約北京長期發展的重大瓶頸。
北京市還面臨的兩項棘手難題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任務繁重,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
2013年9月,在參加清華大學主持召開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三期報告”研討會上,北京市副市長陳剛表示,北京市“對低端產業很頭疼”。它占用了北京大量的建設用地,但創造的生產總值卻非常低,而且還吸引了大量的流動人口,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和違法建設。陳剛表示,“這件事情一定要抓起來”。
此外,交通、住房、公共服務和環境污染等方面的矛盾凸顯,也成為影響首都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城市競爭力的突出環節。雖然北京已經意識到,解決這些“大城市病”,單靠一己之力難以完成,必須在更大的空間范疇,即“跨區域合作”上求解,但現行總規在這方面卻缺乏足夠引導,用北京市規劃部門的評估意見說,“區域協調發展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相對滯后”。
基于對現行總規的上述評估意見,規劃部門得出結論:北京城市發展中所面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規劃的整體性與實施的分散性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規劃實施的體制機制有待創新和完善”。
現在看來,北京市修改城市總體規劃的政治環境已經成熟。2013年12月12?13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特大型城市發展布局給出兩條指導原則:一是嚴格控制人口規模,二是科學設置開發強度,盡快劃定開發邊界。
這成為北京市修訂城市總體規劃的依據之一。黃艷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此次總規修改的主要目標,是貫徹落實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新時期首都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并為統籌解決目前發展面臨的“大城市病”做好基礎性工作。
黃艷表示,此次總規修改將有的放矢,即“抓住困擾北京城市發展的一些重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尤其是將以問題導向為方法,“希望能改革規劃的編制方法”,也就是“將過去單純的藍圖式和目標式的總體規劃,轉變為強調制定公共政策、強調制定實施規劃的約束條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