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安琪不是長腿美眉,是不是她的關注力就會大打折扣?
每到考試季節,各種祈禱帖就會在各個平臺瘋轉,內容大同小異,一般總是祈求孔子保佑語文,祖沖之保佑數學,司馬遷保佑歷史,霍金或者愛因斯坦保佑物理……諸如此類。虔誠轉發的除了憂心忡忡的學子,還有大量焦慮的家長。
按照鐘形曲線,一群孩子中真正的學霸和學渣總是少數,大部分人可上可下,于是在希望和失望的波浪中載沉載浮,可能是最受煎熬的一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好心態,是這個社會的稀缺品。
通往學渣的道路有無數條,成為學霸卻有明確的路徑。周刊記者對學霸集聚地的調查發現,智商,或曰稟賦,只是外場的入場券(至關重要的入場券);如要登上萬眾矚目的舞臺,還需要明確的目標,超強的執行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興趣是超級學霸的終極武器。
如果編寫《學霸喂養手冊》,管用的也就是這么幾條。天底下真正的秘訣其實都曬在陽光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變渣為寶,事在人為。
復旦“門薩女神”自述成長史
如果張安琪不是長腿美眉,是不是她的關注力就會大打折扣?
“我們班上有個人很酷,學霸當道,誰敢攔路。學霸們一直都在看書,連上廁所都要跑步。”最近,效仿《爸爸去哪兒》改編的神曲《學霸去哪兒》在網上爆紅。網友總結:“學霸不是考滿分的人,也不是成天只顧悶頭學習的書呆子,而是真正為夢想而堅持的人。”
這一說法用來形容近日被網友膜拜為“門薩女神”的復旦大四女生張安琪顯得十分貼切。無論是高中班主任還是大學導師,都對《新民周刊》表示:張安琪是一位天資聰穎又非常勤奮的孩子。面對自己的突然爆紅,這位剛過完21歲生日的青島姑娘有些不知所措,刻意遠離媒體的聚光燈。她再三強調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學生:“我從來沒覺得自己特別聰明或者是什么女神,我只是堅持自己的目標,專心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我覺得自己最引以為豪的,不是智商或其他別的,而是努力的一股韌勁,以及對科研夢想的堅持。”
事實上,像張安琪這樣的“學術之星”(我們盡量避免使用令她反感的“學霸”、“女神”等稱謂)在復旦并不少見。“‘致力于培養具有學者精神的創新人才’是我們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環節。”復旦大學教務處徐雷處長告訴《新民周刊》,復旦從1998年開始就為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提供平臺,張安琪的成功并非偶然,這是一個“本科生學者”輩出的年代。
復旦有個張安琪
復旦大學楊玉良校長在2014年新年獻詞中有這樣一句話:“在2013年度獎學金頒獎典禮上,四位復旦學子以其優異成績和全面發展向全社會傳遞了勤勉好學、追求卓越的正能量。”張安琪就是其中之一,也因為這次頒獎典禮而“一舉成名天下知”。
2013年12月23日,復旦大學舉行2012-2013學年獎學金頒獎典禮,學校為此提供了包括張安琪在內的4位優秀獲獎學生材料。 結果,外界的注意力幾乎都放在了張安琪一人身上。
平心而論,即便張安琪不是身高1.78米的90后美女,她的履歷已經羨煞旁人:作為復旦大學2010級材料科學系材料化學專業本科學生,她成績排名年級第一,發表多篇高水平SCI論文(其中第一作者5篇,最高影響因子7.79),獲全國大學生創新計劃、上海市大學生創新計劃、莙政、望道等研究資助。她曾受邀在U21國際大學聯盟年會、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上海市大學生創新論壇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進行口頭報告,也是唯一收錄在《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風采錄》中的復旦學子(全國5萬名國獎獲得者中共選72名學生)。
除了“學術達人”的光環,張安琪打破了“好學生書呆子”或“成績好的女孩不漂亮”的傳統模式——她是上海新東方最年輕的托福教師、高智商國際組織“門薩俱樂部”會員和專業模特。尤其當部分媒體將她相冊里的一些生活照放到網上之后,網友們真心跪了,“美女學霸”和“門薩女神”的稱呼鋪天蓋地。“對于無端的炒作,我非常失望。”為此,張安琪的手機大部分時間處于關機狀態,對于媒體的采訪要求也一律婉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