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貼出訃告,宣布該公司創始人之一邵逸夫爵士于當日清晨6時55分于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安祥離世,享年107歲。
六界震動,新華社、CCTV均以滾動式播出宣布了這位名人去世的消息,內地網民自發的行動則是各自在網上曬出星羅棋布于中國各地的逸夫樓。這些名叫逸夫樓的建筑多半位于各地的高校,它們分別是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藝術館,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位出生于上海的寧波富商就開始捐助內地的教育,據說20年里他總共贊助過4888個校舍,合共捐出30多億的善款。這種頻率這種布局讓幾乎每一位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屬于自己的“逸夫樓”,他們在這座樓里度過了自己最年輕的歲月,在這里相遇,在這里學習,在這里戀愛,在這里分離……他們以這種平實的方式紀念著這位莫名溫馨、似曾相識的人,但其實他們并不了解他。
邵逸夫是香港的一位富商,也是縱橫香港影視界的巨鱷,很少人知道他的英文名字叫“RunRun”,邵氏電影里大大制片人名字落款是“RunRunChow”,這搞笑的“跑死人”的名字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是邵逸夫當OFFICEBOY的時候,老板常常押手叫他辦事“Run!Run!”。另一種說法是他20多歲時跟三哥在南洋“走畫”(放電影)時,抱著一盒盒菲林騎單車飛馳送去各大戲院,一天到晚“Run!Run!”跑出了這個名字,而他自己在上世紀70年代接受黃采訪時,卻給出了一個最平實的回答,他的本名“仁楞”,在南洋這兩個字的英文發音就是“RunRun”,他后來出名了成功了,人家尊稱他“SIRRunRun”,不過這歪打正著的名字也道出他這一輩生意人成功的秘決—他們總是在跑,而且永遠跑在時代前面。
作為一個家道中落的顏料商人的后裔,邵逸夫并無多少家蔭可繼承,他只有盡力地跑。十幾歲就跑到上海當電影攝影師,1924年長兄邵仁杰成立天一影片公司,他中學沒畢業就跑到公司幫哥哥的忙,18歲成為電影攝影師,拍過《珍珠塔》(上下集)、《西游記》,20來歲時又跑到新加坡,與三哥邵仁枚推出流動放映車,在星馬南洋放片,從1928年開始,邵家三兄弟不斷收購星馬的戲院和游樂場,組成屬于自己的院線和發行網絡,10年間開設了110間電影院、9間游樂場和劇場。新加坡的事業做起來,1957年他又跑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數年內把邵氏估做成香港最大的影業公司,旗下明星無數。本來一般人跑到此處就該享受生活了,但他像跑上了癮,1967年又跑去和香港富商利孝和一同創辦TVB,這舉果然明智,上世紀70年代電影業式微,多少電影老板跳了樓,只有邵老板再創高峰,他的電視公司迄今仍是屹立香江不倒的電視巨無霸。在任何時代,這個“風一樣的”男人似乎總有一種天生的職業直覺,這種直覺讓他奔跑不休,縱橫香港娛樂圈30余年,直到他去世前三年,他才卸任董事局主席,實現了他的人生格言,“我永不退休”。
邵逸夫生活的這100多年(1907-2014),正是中國劇烈變化的百年,他是為數不多的始終跑在時代前列的男人,在驚濤駭浪里來去自如。除了過人的智慧,還有他過人的體力,70歲時還有40歲時的容貌,80幾歲還能擔任上市公司主席,快100歲還愛拉著港姐的小手:“你好白凈”。有人說他一年要吃四支天價人參,但他公布他的秘訣只是練氣功,1977年之后他每天清晨5時半起練功,氣功令他“身子變得輕”,而且“吃得好睡得好有精神”。除了練氣功,他幾無嗜好,工作是他的人生樂趣,蔡瀾回憶邵老板年輕時精力旺盛,每天只睡5小時,下午小睡一個鐘,其余時間全都用來看電影。“最高紀錄一日看過九部。”一年要看700多部電影,“我鐘意做嘢,我一路做嘢,這樣做人才有樂趣”。身體好,又勤力,他將自己的成功歸之運氣好:“成功,當然要努力苦干,要對自己的工作有興趣,但是,運氣都幾重要!”更篤信風水,“相士說我發財是因為我是木型,瘦瘦高高像一枝木。”
這個一輩子都在跑的人,一直跑到103歲。有趣的是,他跑來的錢大部分變成了一棟一棟遍布大陸動也不能動的“逸夫樓”。這些樓20年分布在內地的大城小市,替邵逸夫在每個受惠過他的人心中默默地立下一個無聲的紀念碑。它們的存在用來證明,一個真正牛×的男人,一生都要跑,勤于跑,樂于跑,跑得比別人快,跑得比別人穩,更狠的是,你還要跑得比別人久,然而最高的境界不止于此,還要有散盡千金的勇氣,因為這樣你會跑得更輕松,跑得更愉悅,那是真正大丈夫的跑法,“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黃佟佟)
相關新聞
更多>>